转自:扬子晚报
脱口秀的夏天又来了,喜剧综艺引爆的女性议题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刻板印象中,不仅女性议题是“敏感词”,就连喜剧演员女性也很少,比如女相声演员调侃一些喜剧话题就会显得“不雅”。此前初代脱口秀女演员们,像思文和杨笠都曾引发舆论争议,如今边界不断被打破和颠覆。
去年,Echo讲述了二姐不堪忍受重男轻女的家庭离家出走的故事,今年“出走的故事”还在继续。“房主任”以反抗家庭暴力和获得离婚自由为人生勋章,“2023年签约,2024年离婚,2025年平静活着——这就是胜利!”50岁农村妇女的蜕变,激发共鸣。
来自新疆阿克苏的小帕借原生家庭讲家暴,结婚六次的父亲被家人以不成熟“免责”,一句“全世界都是我爹”,道破女性生存的荒诞暴力。王小利聊45岁未婚女性的日常:“没人知道45岁不结婚该怎样,那我做什么都是榜样。”
女性从“被调侃的客体”蜕变为“叙事的主体”, 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生活状态的她们,从女性视角出发,聚焦女性群体的困境,这些段子比去年火爆的女性议题月经羞耻、职场歧视等等,走得更远,更为“冒犯”。获得新生的“房主任”,希望用脱口秀为女儿托底。她们的作品在社交媒体上引发流量激荡和话题讨论。
随着女性议题的井喷,争议也来了。值得注意的是,有观点指出:谨防脱口秀滑向性别对立的泥潭,认为一些脱口秀表演中,存在打着“女性议题”旗号,实际走向性别对立的问题,强调脱口秀不应是性别对立的战场,而应成为促进理解与沟通的桥梁。
勇敢地说出很多女性的真实遭遇,为有相似经历的人提供情绪出口的同时,当女性议题成为流量密码,迎合市场的创作是否能客观地去看待女性遇到的原生家庭问题,以及家庭矛盾,是否有将男性简单视为“加害者”之嫌。不够严谨的创作以及断章取义的片段传播,都有可能加剧性别对立。
讨论和质疑不是洪水猛兽,为当下女性脱口秀的发展敲响了警钟,避免把女性议题简单化、极端化,变成宣泄情绪的“骂渣男爽文”。热爱脱口秀的观众说,脱口秀要更多关注人们共通的生活体验,少用性别对立制造标签。用幽默化解隔阂,这样表达才能真正扎根实际,拥有长久生命力。
女性议题“上桌”的愿望如此强烈,也导致质疑引发众多反弹。毕竟这些表演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重男轻女、催婚相亲、外貌焦虑等困境,打开了女性议题的尺度,连接了众多女性用户。
如同步惊云所说,“生活中的烦恼、我的顾虑、我的痛苦、我的创作,肯定是基于我的性别之上的。”但这些质疑的声音也不断在提醒女脱口秀演员,基于自身生活经验和处境来传达情绪、探讨女性话题,本质上是试图打破女性困境的方式,她们需要先直面和解决眼前的障碍,才有可能拓宽视野,看到更多元的世界。
我们期待的是一个多元立体的女性叙事矩阵。一方面,女脱口秀演员要继续讲好女性议题,深入挖掘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只是展现困境,还可以包括女性的成长、突破与力量,用更丰富的视角呈现女性的真实状态。另一方面,也不应局限于性别议题,要在生活、社会、文化等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创作边界,让脱口秀成为真正反映社会万象、促进不同性别相互理解的艺术形式。只有这样,女性脱口秀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为观众带来更多有价值的思考与欢乐。
更希望“她视角”推动更多现实改变。比如山河提出公共坐便器卫生问题,阻止别人抽烟的张慧被起外号“烟雾报警器”,空姐出身的嘻哈,吐槽了短裙、丝袜、高跟鞋等不舒服着装……不妨就从关注切身问题,脱口秀照进现实开始。期待女性群体间的“看见”与“托举”,真正让更多人有了打破现状的勇气。
也有之前的“老人”说出来的性别话题是“炒冷饭”而缺乏新意,其实观众要的情绪共鸣,来源于真实的大众生活,而不是单一的性别问题。有观众就说,很开心有更多女性能为女性的困境发声。脱口秀的魅力源自“秀出思考”的时代观点,而非“秀出偏见”的对立撕裂,广泛的认同源自观念的包容。
真正触动观众的表演,是来自生活的真诚表达,而非符号化的情绪爆点和热搜话题。不妨多一些对立撕裂,多一些理解共鸣。脱口秀的妙处从来不是站阵营喊口号,而是把生活里那些拧巴的褶皱轻轻摊开。脱口秀落幕之后剩下的,是心照不宣的体谅,而不是剑拔弩张的硝烟。
实习生 徐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陶善工
上一篇:晚报| A股新纪录!美股又历史新高了!《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资产管理试点业务实施细则》发布!7月21日影响重要消息汇总
下一篇:宏创控股A股股东户数增加160户增幅0.82%,流通A股户均持股5.78万股降幅0.81%,户均持股市值83.12万元增幅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