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陈广江
《财经调查》栏目组接到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群众举报,村里投入不少资金建成的新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村民只能继续使用“脏乱差”的旱厕。
7月21日上午,稷山县委宣传部发布通报称,情况属实,已安排部署整改工作,并对全县农村公厕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切实把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确保农村公用设施正常开放。同时,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
多个高标准建成的农村公厕,缘何成了只能看不能用的摆设?对此,当地村干部并不避讳:若平时向村民开放,怕产生相关维护费用,又担心村民素质不高带来维护难题。公厕“建而不用”“建后失管”,民生工程沦为“面子工程”,再次折射出基层治理中的一些顽瘴痼疾。
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厕所革命事关农民切身利益,是乡村文明程度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一面镜子。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农村公厕要确保“建得成、用得上、长受益”“专人管、有经费、定时清、无异味”。
但现实中,个别地方重建设轻管理、重投入轻实效,甚至“为建而建”,把民生工程当成了装点门面、美化政绩的“形象工程”。以“省却清理麻烦”“村民素质不高”为由把公厕锁起来,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时才开放,那么,这些公厕究竟是给谁建的?
新厕锁门、旧厕熏人,这种强烈而鲜明的反差是形式主义顽疾的一个刺眼注脚,而背后则是责任心缺失、政绩观错位。民生工程最终沦为“面子工程”,不仅造成巨大的资金浪费、资源闲置,直接影响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损害当地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新建的公厕不能用,还被贴上了“素质不高”的标签,村民们会作何感想?可以想象的是,在向媒体反映之前,村民也曾向有关部门投诉过,但未得到有效回应。“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从来都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如果只想着领导满意而不顾及群众所盼,最终只能既丢“面子”又失“里子”。
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做任何工作都应以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判标准。若连村民如厕这样的基本民生需求都被阻挡在一把铁锁之外,“振兴”二字又从何谈起?说到底,农民公厕沦为摆设,折射出某些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对“人”的主体地位与真实需求的漠视。
媒体曝光后,当地迅速整改、全面排查、启动问责,无疑值得肯定。而最关键的是,要校正政绩观坐标,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跳出“对上不对下”的思想泥潭。现实中,民生工程沦为“面子工程”的现象屡见不鲜,此次事件无疑又是一记响亮警钟。
责任编辑:杨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