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见到这么先进的智能育苗技术和机器人采摘设备,还有中国农科院的瓜果蔬菜新品种!”7 月20日,呼和浩特市举办的“都市设施农业产业布局与示范推广”观摩会现场,托克托县种植大户金骏祥望着大棚里的新设备难掩兴奋。这位经营着百亩大棚的农户搓着手说道,“看来今年真得试试这些新品种、新技术了!”
观摩会现场展示的新品种。
这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下称 北方中心)组织的观摩会,不仅让像金骏祥这样的种植户眼前一亮,更成为呼和浩特市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作为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的重要载体,此次活动汇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中农北方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以及合作社代表、种植大户等60余人,共同见证北方地区设施农业的技术突破。
现场展示机器人采摘西红柿。
观摩会的第一站是内蒙古蒙游记有机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田间地头里,秸秆发酵产生的温润气息与熊蜂授粉箱的嗡嗡声交织,10余项创新技术正在这里“大显身手”: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守护着每一片叶片的鲜亮饱满,弥粉法施药搭配电动弥粉机、潜叶蛾防控器等新设备与新技术精准发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培育的番茄、辣椒、黄瓜等12个优良品种的藤蔓间挂着成熟果实,长势格外惹眼。
“这些品种都是北方中心科研团队筛选出的‘本地适生款’,抗病性和产量比传统品种提升一大截。” 蒙游记负责人敖红光介绍,“我们种植的脆玉3号减肥黄瓜,正是源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一项价值10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在内蒙古蒙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育苗基地,智能化设备更让参观者驻足。“年育苗7000万株,靠的就是这套‘智能管家’系统。”蒙苗负责人曹鹏点开手机监控屏幕,环境感知系统实时显示温湿度,智能灌溉水车沿着轨道精准补水,流水线播种机每分钟能完成数十穴育苗。当中国农科院研发的番茄智能采摘机器人伸出机械臂,精准摘下成熟果实的瞬间,现场响起阵阵惊叹,这项能自动识别果实成熟度的技术,让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融入设施农业生产。
“育苗基地不仅要‘育好苗’,更要‘育好种’。”曹鹏的介绍道出了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实践。目前该育苗基地已注册“蒙苗”“京苗”等商标,手握10项实用新型专利,参与编写3项自治区地方标准,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链条愈发完善。
专题研讨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任务局副局长柴秀娟等专家的报告更是点燃众人热情。“设施农业的核心是‘智慧’+‘绿色’。”柴秀娟在谈及产业趋势时强调,从智能设备到绿色防控,技术创新必须扎根土地。种植大户们围着专家问:“熊蜂授粉成本高不高?”“智能设备后期维护麻烦吗?”热烈的交流声中,科技与产业的碰撞火花四溅。
观摩会上,参会的部分种植大户在会后当即联系技术人员,计划先在大棚里试种新品种;更多合作社则与北方中心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北方中心主任徐林波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技术研发,让智能育苗、绿色防控等技术像种子一样,在呼和浩特的土地上结出更多硕果,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刘洋
新闻编辑:杨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