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当餐盒里的饭菜承载着千万家庭的牵挂,当校园餐桌连接着国家未来的根基,校园配餐安全早已超越饮食本身,成为民生关切的重中之重。近日,我国首部校园配餐国家标准《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实施。这项覆盖中小学、幼儿园配餐全流程的制度规范,不仅标志着我国校园食品安全监管迈入精细化治理新阶段,更在孩子们的成长路上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回望过去,校园配餐的安全隐患如同一根紧绷的弦,牵动着社会神经。从食材采购的源头把控到加工配送的环节监管,全流程的信息壁垒曾为风险滋生留下暗角。近年来,一些地方曝光的过期食材事件,正是环节隐蔽性与监管滞后性交织的恶果。2019年推行的陪餐制度虽让校长、教师、家长走进了用餐现场,却终究只能触及安全链条的末端,难以穿透食材来源、加工过程等核心环节的迷雾。这种“隔靴搔痒”式的监督,显然无法根治行业沉疴。
此次国标最鲜明的突破,在于以技术破壁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困局。标准明确要求配餐企业将加工全程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家长轻点屏幕便能实时查看切配分餐、烹饪操作、留样保存等关键环节。这一举措如同猛地拉开了后厨的“窗帘”,让曾经藏于暗处的某些操作流程得以完全暴露,让后厨由此从“隐秘角落”变为“阳光操作间”,使食品生产全链条置于公众监督的视野中。
然而,技术的防护网并非无懈可击。甘肃天水褐石培心幼儿园的血铅异常事件最近被揭露,令人痛心,让人愤慨:就在镜头的监控之下,厨房工作人员竟胆敢往食物中倒入彩绘颜料,并且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将这些含铅量严重超标的食品吃进肚子里!这一案例深刻揭示了单纯依赖人工监控的局限性——再清晰的镜头,也挡不住人为规避的狡黠乃至无知。
由此观之,在监管体系中引入AI技术势在必行。山东肥城等地校园配餐的实践已给出生动答案:AI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能自动捕捉未戴口罩、生熟混放等违规行为,形成“智能监控+公众监督”的双重约束。这种技术赋能不仅让监管更精准高效,更推动配餐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规范”,为行业良性循环注入持久动力。
当然,技术落地仍需跨越现实障碍。我国基础教育机构数量庞大,城乡发展不均衡,“互联网+明厨亮灶”的覆盖成本如何分摊?偏远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能否支撑系统运行?这些问题需要在政策推进中精打细算,在实践探索中找到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
技术之外,国标更构建了从源头到餐桌的全链条防控体系,填补了多项监管空白。原料管理环节明确要求米、面、油等大宗食品集中定点采购,重点强化农药残留等安全指标监测。结合校园配餐的公益属性,有条件的教育机构可采用集中采购模式,既能减少中间环节溢价,又能实现食材全程可追溯,在成本控制与安全保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国标主要针对配餐企业,而校园餐饮场景还包括自建食堂、分包商等多元主体。如何让标准的阳光普照所有角落?这需要进一步探索分类监管路径:一方面针对不同主体制定差异化细则,细化责任追溯机制,让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另一方面打通各主体的监管数据,构建跨场景的风险预警网络,真正实现“无死角”的安全防护。
校园配餐安全,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系着国家责任。它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整个社会必须共同扛起的担当:企业坚守底线,监管不留死角,技术筑牢防线,公众积极参与。国标为这份担当立了规矩、划了路径,而它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安全”二字融入每一个环节的血脉——因为我们深知,今天对餐食安全的较真,就是对明天国家脊梁的负责。
原标题:《微言|校园配餐国标亮剑:让舌尖安全向阳而生》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布米
上一篇:台青江西“触摸”抗战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