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新区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创始人
2025-07-21 21:47:52
0

(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如今,甘肃兰州新区生产总值从原先不足5亿元增长到448亿元,城市绿化率由不足5%提高到46%,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2天。

兰州新区在十数年间“白纸绘蓝图,荒原起新城”,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并进。

生态筑基:重构干旱区、半干旱区的绿色生命线

自2012年获国务院批复以来,兰州新区的建设者们前赴后继、背冰化雪,从拓荒筑基到崛起腾飞,全身心呵护这颗“丝路明珠”。

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局规划发展科邓磊说:“兰州新区人白手起家,在‘风吹沙石跑’的不毛之地建设生态新城,历经了许多磨难和艰辛。”

兰州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宋国锋对新区过往娓娓道来:“兰州新区年均降雨量不足300毫米,且降水分布不均,无地表径流,生态脆弱,植被覆盖率低。规划建设初期,就确定了生态新城的理念,持续开展生态建设。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更是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积极构建蓝绿空间,优化国土空间保护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对农业和林业生态环境进行整治改善,提升城市环境,大力建设生态绿城、美丽新城。通过多年的建设,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引来大通水、润泽秦王川。”上世纪70年代,当地实施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自流灌溉工程——引大入秦工程。随着大通河甘泉的注入,秦王川盆地从此有了生命之源,新区开始焕发勃勃生机。

“引大入秦工程,被誉为德政工程、生存工程和发展工程,就是因为兰州新区生态环境本底非常脆弱。贫瘠的土地、恶劣的气候、脆弱的生态,是摆在兰州新区人面前的第一道难题。”邓磊说得坦诚,“我们必须先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一个宜居的生存环境,因为没有人的城市根本不能发展。”

宋国锋说:“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根据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产业布局和人口规模,实现水资源与国土空间开发的适配。”

兰州新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副局长曹智说:“在引大入秦工程水源持续不断地滋润下,一座绿色生态、产业融合、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绿色新城在秦王川大地上拔地而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引大入秦工程,就没有如今的新区。”

近年来,兰州新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针对新区生态本底脆弱、环境承载力较低的基本区情,创新实施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修复、干旱风沙区生态治理等系统工程,成功探索出黄土低丘沟壑生态脆弱区“系统治理、整体修复”的生态建设新模式,为黄河流域中上游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区方案”。累计完成生态修复治理一百多平方公里、造林绿化21万亩,持续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积极构建城区景观、生态水系、绿廊花海、湿地公园为一体的生态体系,建成区绿化面积超3.6万亩,人均绿地面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经过不懈努力,在兰州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2024年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分别较2017年下降45.8%、23.1%、15.4%。此外,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土壤环境清洁,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无城乡黑臭水体。“无废城市”建设达到国家中期评估目标,固废利用率94%,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危险废物规范安全处置,打造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现代化生态新典范,获评“绿色发展优秀城市”。

“刚来的时候,这里是‘晴天一脸灰,雨天两脚泥’。”秦王川湿地公园讲解员是随着新区建设迁来的新市民,对兰州新区变化感触很深,“现在生态环境变好了,城市整体清洁美丽。”

近年来,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物种不断丰富,植物达161种、动物106种,鸟类80种,成为了兰州新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最佳见证。

“这里的夏天花团锦簇、绿草如茵、凉爽怡人。很多兰州、白银等周边城市的居民,喜欢来新区避暑、游玩,城市生活越来越热闹。特别是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建成投运后,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也发现了兰州新区这块宝地。”兰州新区商务和市场监督管理局物流电子商务科科长张月月说。

“喜欢来新区”,不是短期现象。13年来,兰州新区人口从不足5万人增加至2025年72万人。

经济重塑:绿色GDP的裂变效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以兰州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本底条件,不允许我们发展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产业。”邓磊说。那么,新区要如何发展?

“一开始,我们就想好了答案:人才就是我们最大的依仗,以创新引领发展。”兰州新区组织部人才工作科副科长李成明说。

兰州新区以全链条思维协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近三年来兰州新区引进企业急需紧缺人才1200余人、引育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61个。依托甘肃和兰州产业基础,全面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专业化”,培育形成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人才密集型优势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20%。

“兰州新区生态环境本底脆弱的限制条件始终存在,绿色发展不仅是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响应国家战略、履行国家级新区责任的重要体现。”兰州新区经济发展局能源科僧润超说。

近年来,兰州新区按照“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率先获批,实现控规全覆盖和全域城乡统筹,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把项目“准入关”,划定绿色发展“作战图”。同时,强化能源“双控”目标管控,目前万元GDP能耗强度指标,新区普遍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兰州新区坚持把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不仅绿色高质量发展后劲十足,生态环境保护也得到有力支撑。在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形成了全国首个内陆(盐沼)湿地生态修复项目碳汇方法学,连续两年获评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优秀案例”,开发出湿地碳汇以及畜牧养殖业碳汇等系列产品,实现甘肃首笔湿地碳票质押融资,形成3885吨碳汇资产。在佛慈制药,构建成熟的中药渣制肥反哺农田的闭环机制,使农药使用量下降40%,年节约原料成本1200万元。佛慈集团副总经理冯晓云说“我们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又有力反哺了生态环境的治理。”

“兰州新区环境好、发展快,产业集聚带来的就业机会多,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更强。”兰州本地媒体人马茸若说。据统计,兰州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4倍、3.3倍,经济增速2017年以来连续保持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

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塑造了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从经济发展的枷锁和成本蜕变为价值创造的契机和枢纽,重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因。

区域协同:生态文明的长效引擎

兰州新区是全国第五个、西北首个、胡焕庸线以西唯一的国家级新区,被赋予了“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使命。

兰州新区干旱、半干旱区占甘肃国土面积的75%,“兰州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具有代表性。”邓磊说。聚力打造“省门第一道”绿色走廊,累计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六十多平方公里,新区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有力支撑了千万人口、万亿GDP的“大兰州”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把经济社会增长限定在生态环境系统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提高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协同协作水平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兰州新区在建设之初,就着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先发力、带好头”,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2014年11月,作为全国首个以“科技创新改革”为主题的“兰白两区”试验区得到批复,涵盖兰州、白银两市和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白银高新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余年来,“兰白两区”签署的《甘肃省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明确“生态共建、环境共保、资源共享、风险共防、思路共融”五大方向;联署签约《生态环境联防共治专项合作协议》全面加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资源共享、风险共防、思路共融等。

“通过合作,兰州新区发展经验、绿色技术储备得以向周边辐射,为西部生态脆弱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参考‌。”邓磊说。

目前,兰州新区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生产基地、百万吨级“新能源电池材料之谷”,是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成为甘肃全省实体经济发展主战场。

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强力推进创新中,新区持续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绘好“美丽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新城,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增添更鲜明、更厚重、更牢靠的生态底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幼儿教师... 一、个人分析:优势:重视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因材施教,注重做好个案的转化工作,效果明...
大学老师工作计划模板参考 大学... 这学期我还是继续担任0艺术设计装潢班的班主任,通过之前两年的适应和磨合,可以说我作为教师和同学们完全...
最新或2023(历届)新老师工... 上学期,我作为一名新人进入了金海中学任教,从那时候,我就开始相信一句老话:万事开头难。在工作的初期,...
发挥先进典型作用 促进青年社员... (来源:团结报)转自:团结报  □ 魏 贝  先进典型是推进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宝贵财富,凝聚了团结奋...
应对初婚年龄推迟 重构婚育支持... (来源:中国妇女报)转自:中国妇女报  ·阅读提示·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婚育模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