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物谷(维权))
转自:生物谷
“今天吃什么?”——你刚点开外卖软件,却忘了自己上一顿吃过什么;“钥匙放哪了?”——你在门口翻遍口袋,才想起它就在手边的桌子上。记忆力衰退、情绪波动大,这些看似“社畜日常”的吐槽,在微博、小红书、抖音上动辄上亿阅读。可你有没有想过,问题的根源也许就藏在脑内的“海马体”中?
过去二十年,科学家在小鼠、猴子脑子里陆续发现:成年以后,海马体居然还能“生”出新神经元,像给老旧电路不断焊上新焊点,巩固记忆、调节情绪。但一到人类样本,画风突变——有人拍胸脯说“能得到新生细胞”,有人摇头“啥都没有”。这场拉锯战甚至登上《自然》《科学》等知名期刊。
最近,它有了最新进展!在一项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的新研究中,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确凿证据,证实作为大脑记忆中枢的海马体,其神经元在人类晚年仍持续生成。这一发现为 “成年人类大脑是否具备持续神经发生能力” 这一长期争议的核心问题提供了关键答案。
首先,要了解一下我们大脑中的海马体:海马体是参与学习、记忆和情绪调节的核心脑区。2013 年,卡罗林斯卡研究所 Jonas Frisén 团队通过碳-14 测年技术首次发现,成年人类海马体中存在新神经元生成,但这一过程的细胞起源(即增殖的神经祖细胞是否存在)始终缺乏直接证据。
此前研究因方法差异得出矛盾结论:部分研究通过免疫标记发现成年海马体中的神经祖细胞标记,另一部分则认为这些标记在童年后消失,质疑成年神经发生的存在。
实验设计
研究团队整合多种先进技术,系统分析了 0 至 78 岁人群的海马体样本,涵盖从童年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包括:
1. 单核 RNA 测序(snRNA-seq)对 6 名 0-5 岁儿童的海马体样本进行 snRNA-seq,获得 115,861 个细胞核数据,通过聚类分析和标记基因表达,识别出神经干细胞、中间神经祖细胞(INPs)、神经母细胞及未成熟神经元等完整神经发生阶段。RNA velocity 分析显示,这些细胞沿 “神经干细胞→INPs→神经母细胞→未成熟神经元” 轨迹逐步分化,与小鼠海马体神经发生模式相似。
2. 成年样本的神经祖细胞富集与识别对 19 名 13-78 岁青少年及成年人的海马体(重点分析齿状回)样本进行研究:
● 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 Ki67+(增殖标记)细胞核,使 MKI67 mRNA 阳性细胞富集 37 倍,提升稀有祖细胞的检测效率;
●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scPred、LMN、scANVI),以儿童神经祖细胞的转录特征为训练集,从成年样本中识别出 354 个神经祖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77 个)、INPs(75 个)和神经母细胞(202 个),且这些细胞中 70% 处于细胞周期中。
3. 空间定位验证结合 RNAscope 原位杂交和 Xenium 空间转录组技术(单细胞分辨率),确认这些神经祖细胞主要位于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及邻近门区:
● 神经干细胞共表达 NES、SOX2、ASCL1;
● INPs 表达 ASCL1、EOMES、SOX11;
● 神经母细胞表达 DCX、ST8SIA2 等标记,且部分与增殖标记 MKI67 共定位,证明其活跃分裂能力。
成年海马体神经发生的直接证据
研究证实,全生命周期中神经祖细胞是存在的,儿童期海马体中神经祖细胞数量丰富,能清晰识别完整分化阶段,而青少年及成年人中虽数量减少,但仍有具备增殖能力的神经祖细胞,且其转录特征与儿童期及小鼠、猪、猕猴等其他物种的神经祖细胞高度相似;同时,人类神经祖细胞与小鼠等物种共享 NES、SOX2 等核心标记,不过也存在物种特异性差异,比如小鼠 INPs 中特异性表达的 HES6,在人类中会同时存在于神经干细胞和 INPs 中;此外,成年个体间神经祖细胞数量差异显著,部分 40-58 岁个体的 INPs 和神经母细胞数量远高于同龄人,其中一名癫痫患者的高数量可能与病理状态相关,而也有 5/14 成年人未检测到祖细胞,这提示神经发生存在生物学异质性。
意义与展望
该研究首次通过转录组与空间定位结合,直接证明成年人类海马体中存在增殖的神经祖细胞,为持续神经发生提供了细胞层面的坚实证据。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成年神经发生研究的关键空白,还为理解记忆可塑性、情绪调节的细胞基础提供了新视角。
此外,研究提示神经祖细胞的数量变化可能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精神疾病相关,为开发通过刺激神经发生治疗这类疾病的再生疗法提供了潜在靶点。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调控成年神经发生的分子机制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Ionut Dumitru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proliferating neural progenitors in the adult human hippocampus, Science (2025). DOI: 10.1126/science.adu9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