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尽管国产手术机器人在骨科、血管外科等传统医疗领域突破显著,但在消费医疗赛道,尤其是需求激增的细分领域,如植发领域,缺口依然明显。”
磅策医疗的植发机器人正在工作2025年5月中旬,在面向公众的直播镜头下,一台国产植发机器人HAIRO辅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樊哲祥博士团队成功完成了植发手术。
“机器人的高清摄像头可以分辨出区域内所有的毛发,自动识别是单根、双根还是三根毛发。我们在提取毛囊过程中,可以精确计算出下针角度。取的时候有没有晃动,每一根头发都有准确记录。”磅客策(上海)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磅策医疗”)营销副总裁陈育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受多种因素影响,脱发现象日益普遍且呈年轻化趋势。如今,在手机上搜索“植发”,除了传统治疗方案,还能搜索到“AI机器人植发”。
“植发机器人的一系列技术进步,显著降低了手术对医生经验的依赖,提升了手术效率和精准度。可以说,机器人推动植发行业在智能化、精准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方面迈上了新台阶。”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学术交流部主任、美赋医疗创始人李蜀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尽管国产手术机器人在骨科、血管外科等传统医疗领域突破显著,但在消费医疗赛道,尤其是需求激增的细分领域,如植发领域,缺口依然明显。”陈育新说,“以当下的发展势头看,下一阶段会有更多创新势力来参与手术机器人细分市场的角逐。”
“黄金赛道”
近年来,机器人相关技术不断发展,医疗行业对先进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手术机器人成为资本青睐的“黄金赛道”。
近年来,机器人相关技术不断发展,医疗行业对先进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多元因素让手术机器人成为资本青睐的“黄金赛道”从手术机器人技术路径上看,总体分为主从型手术机器人和定位型手术机器人。主从型手术机器人遵从医生的遥控操作来进行手术,以国外“达芬奇”为代表的手术机器人,已在胸腔和腹腔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为医生提供定位导航工具的定位型手术机器人,则在胸腹盆腔穿刺微创诊疗、骨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经腔道的主从型手术机器人,在各器官组织的活检、引流、肿瘤消融等临床领域有着广阔待开发的应用场景。如今,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巨头进行了布局,在各种应用场景有了不少成功实践。”陈育新说,“面对这样的市场态势,我们在选择产品方向时,选择了穿刺导航手术机器人。这也是公司中英文名(磅策/Puncture)的由来,即专注‘穿刺’诊疗。”
磅策医疗创始人张兆东和他的团队有10年机器人技术研发、产品线开发管理经验。“在视觉感知、力感知等多模传感控制,以及机器人设计制造等方面,我们积累了丰富经验。”张兆东说,“十几年前,采血之后的大部分检验工作已经实现了自动化设备的流水线操作,当时唯一没有自动化的领域就是采血,而采血又是极高频的需求点,所以我们团队最初把目光聚焦于采血机器人的研发。”
磅策医疗的理想是创造大量采血机器人“护士”,将它们放在每个医院每层楼道,为医院和病人提供服务。一开始,公司在采血机器人上投入了五六百万元,虽然技术实现了突破,但市场反馈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患者和医院对机器人采血的心理接受度都低于预期。
“从采血机器人项目中我们总结出经验,医疗机器人要发挥实际作用,不仅要解决技术难题,还要充分考虑社会心理等因素。”陈育新说。
2021年,一则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引起了张兆东的注意。据当时统计,中国脱发人群数量庞大,已超过2.5亿,尤其以雄激素性脱发居多,脱发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
“根据市场调研,作为一项提升个人颜值的医美项目,植发具有一定的消费门槛。以单位毛囊价格和植入毛囊数量为变量,植发费用通常在几千到几万元之间。我们还观察到,植发手术尚未形成规范化标准。一名新入行的植发医生一般需要经历3到7年的学习培养时间,而医生培养成本高也让植发手术费用居高不下。”李蜀华说,“当代人对容貌越来越重视,植发市场的渗透率将不断提高,市场规模也将持续增长,这给植发机器人带来很好的应用场景。”
技术积累和市场空白为磅策医疗提供了一个绝佳切入口,一条小而美的赛道。2021年,磅策医疗围绕毛发检测诊断、治疗、养固(利用专业导入设备对毛囊进行营养管理,抑制毛囊退化与萎缩)整体流程开启了植发机器人研发工作。
“在传统手术机器人领域,几乎每个产品面对的都是千亿级市场,因此我们在传统医疗领域依然保留一定的业务线,但消费医疗是当下深耕的领域。”陈育新说,“植发手术不仅需要极高的精准性,还要求重复操作的稳定性,这些都是我们研发的穿刺机器人的技术优势所在。”
“落地就跑”
从世界范围看,毛发移植技术经历了从粗糙到精细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采用皮瓣移植技术,植发效果不自然且创伤大;20世纪90年代,毛囊单位移植技术(FUT)提升了植发自然度,但供区疤痕明显;21世纪初,毛囊单位提取技术(FUE)避免了线性疤痕,成为植发手术的主流选择,但效果仍高度依赖医生经验且植发效率有限。植发行业上游端产品多样,包括毛囊检测仪、宝石刀、种植针、种植笔等,不同产品各具特色,但都需要医生手工提取和移植毛囊。
植发不但是精细活,也是体力活,一般一台手术要做4到6个小时,按照毛囊提取、分离、种植的步骤进行。耗时最长的部分在提取和种植毛囊,医生要手工一根一根做,保证毛囊完整性和种植成功率。
2021年前后,植发自动化设备的相关技术处于国外企业垄断状态。“用国外产品每小时提取800株毛囊,钻孔1.2到1.5毫米。我们认为这些产品对患者来说不算友好。创口较大,愈合时间较长,有的地方愈合后会留下一个白点,有的地方还会经常发炎。”李蜀华说。
“启动植发机器人项目之初,我们尝试用猪皮模拟头皮环境,但很快发现猪皮无论在质感、硬度还是老化程度上,都无法完全复刻人类头皮的真实情况。”陈育新回忆。
由于缺乏可供参考的数据,团队决定通过真人试验获取第一手资料。“公司创始人张兆东是第一个试验者,后来几乎每个男同事都参与了试验。”陈育新说,“机器每戳一次头皮,参数程序就要重新调整,从角度到深度,进针退针的加速度,针刃口的设计,每个细节都不断摸索和改进。我们希望植发机器人走向市场的时候‘落地就跑’,给患者理想的体验。”
“手眼一体化”是植发机器人的研发难点之一,即相机要跟着运动轴一起运动,这是机器人和视觉人工智能结合的前沿技术。另一挑战是提高毛囊提取效率和精准率,医生人工提取毛囊时的横断率约为15%,在毛发移植过程中,毛囊提取越精准,损伤率越低,最终效果越好。
“最初,植发机器人每小时仅能提取200根毛囊,远低于人工操作的每小时2000多根。为缩小差距,团队对机械臂的运动轨迹进行了全面优化:从直线路径到锯齿形路线,从取发顺序到每一针的区间距离控制,反复测试与调整。”陈育新说,“现在,我们的植发机器人的效率已提升至1800-2000针/小时,这是当前技术架构下的极限,也是全球植发机器人产品中效率最高的。”
2025年3月1日,磅策医疗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植发机器人——HAIRO毛囊提取设备正式上市。HAIRO也是我国首款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三类认证的AI植发机器人。
对脱发患者来说,毛囊非常珍贵。如果毛囊提取横断率降低10%,那么提取3000株毛囊,就能多获取鲜活的300个毛囊。
“一位患者发际线两侧脱发严重,头顶稀疏,脱发等级达到4-5级。我们看他后枕部头发密度、硬度都还可以,因为脱发面积比较大,我们选择使用机器人植发。机器人在其后枕部均匀地提取毛囊,最终对脱发部位种植了4300毛囊单位。”重庆某医院医生介绍说,“术后再加上多种养护手段,植发效果让患者非常满意。”
“在我们实际应用过程中,患者反馈在植发机器人手术过程中几乎没有疼痛不适感,治疗体验远高于预期,且术后恢复速度较快,5天左右即可实现毛囊愈合,提取孔径整体恢复如初。”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随访显示,植发机器人术后,毛囊存活率很高。”
“我们利用超清双目相机与先进算法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毛囊精准识别和高精度提取,显著降低毛囊横断率至10%以下,毛囊完整性提高了40%以上。植发机器人的速度眼下尚未完全超越经验丰富的医生,但技术的优化迭代会让机器人在不久的未来实现对人类医生的全面超越。”陈育新说。
算法时代
“植发机器人刚刚推出,我们就有了20多份订单在手。”陈育新说,“从3月至今,市场反馈相当不错,这样的市场反馈其实是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中比较难得的。”
“如今,在多个民营医院,植发机器人已经进入批量落地的阶段。还有几家公立医院正在走招投标流程,虽然需要一定周期,但这些医院表示对我们的产品比较有信心。”陈育新说。
民营机构是植发市场的主力军,市场占比约86%,但民营机构普遍存在优质医生资源稀缺、标准化不足、同质化严重、营销成本高等痛点。公立医院更受患者信赖,但植发项目在公立医院医美科室不算重点项目,同样面临着学科建设不完善、专科医生数量不足等问题。
“植发机器人可以缓解公立医院和民营机构都存在的医生缺口问题。传统植发手术需要多位医护人员参与毛囊提取等重复工作,植发机器人能够显著减轻医生体力视力负担,提升手术效率。同时,标准化流程降低了经验依赖,内置AI算法和标准化操作使得新手医生经短期培训即可明显提高操作水平。”李蜀华说,“通过3到4台手术,医生就可以熟练使用植发机器人,不说秒变大师,至少达到中级以上职称医师的技术水平。对民营机构来说,手术质量高就能吸引更多患者,扩大口碑影响力,增加品牌竞争力。对公立医院,植发医美项目有望成为医院新的营收增长点。”
“通常一个消费者决定做植发,会跑多家植发机构进行比对。价格和手术的难度由植入的毛囊数量决定,对同一患者,有的医院报3000株,有的报1500株,这种依赖经验的人工估算不够精准,价格也不够透明。”李蜀华说。
“植发手术机器人重构了传统植发手术的底层逻辑,也为植发机构提供了智能化、标准化升级的清晰路径,同时数据标准化和可追溯也使得植发行业更加透明。”中植医疗科技集团董事长李明表示,中植医疗科技集团正与磅策共同开发“AI+植发”全场景解决方案,已采购多台HAIRO植发机器人。
2025年3月,磅策医疗制定了业内首份《植发机器人标准化体系建设白皮书》,并同步启动“植发医生培训计划”。站在“精准医疗”与“普惠医疗”深度融合的发展新节点,“我们希望通过数据化、标准化的手术流程设计,拨正行业乱象,用技术创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陈育新说,“技术革新往往会带来行业变革,借由构建行业标准与培训计划,我们希望完成从单点突破到生态主导、从设备供应商向行业生态构建者的转型。”
“当前,国内植发技术已经进入了算法时代,未来或可进一步优化设计,形成全流程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我建议,未来临床医生可尝试拓展植发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探索利用机器人治疗毛发相关疾病的可能。”一位来自三甲医院的业内专家表示。
“我相信,植发机器人未来会成为毛发专病门诊的核心智能助手,让更多人拥有一头秀发,拥有更好的颜值、心情和生活品质。”李蜀华说。
(作者系《瞭望东方周刊》“人工智能+”工作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