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厕领导来了才开,为民服务还是为检查服务|新京报快评
创始人
2025-07-21 19:02:40
0
▲一些新公厕成为摆设。图/央视视频截图

一边是崭新的公厕“铁将军把门”,一边是村民无奈继续使用“脏乱差”的老旧旱厕。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栏目组接到群众举报,村里投入不少资金建成的新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

记者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调查发现,当地不少村民反映,这两年村里新建了公共厕所,但有的公厕甚至一次都没向村民开放过,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有工作人员表示,使用公厕会产生不少费用,又担心村民素质不高带来维护难题,所以村里继续让村民使用老旧旱厕。

7月21日,山西稷山发布通报称,确实存在此类问题,安排部署整改工作,切实把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同时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

新公厕沦为“景观”,是对公共财政的无谓消耗,而公厕仅在领导视察和办活动时才开放,本质上是将“为民服务”异化为“为检查服务”,暴露了部分基层工作者“看领导不看群众”的错位政绩观。这种形式主义做法,严重违背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是重要内容。稷山县部分农村公厕异化为“参观展品”,这种做法与中央八项规定“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要求背道而驰。公厕常年挂锁的现状,也暴露了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弊端。

农村公厕建设本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厕改造被列为重要抓手。农村公厕的存在是为了解决村民和往来人员的实际需求。只在领导来时开放,意味着基层单位并未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而是将精力用在了迎合领导和上级检查上,反映出服务理念的严重偏差和政绩观扭曲,背离了中央八项规定中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要求。

公厕锁门闲置的背后,也是责任链条的断裂。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农村公共厕所“用得上、长受益”,确保专人管、有经费、定时清。此外,该《通知》第四条明确提出,建立“市县责任主体、镇村管护主体、农民受益主体”的“三位一体”管护体系。镇村要落实具体管护责任,明确管理措施,加强日常检查、管护、维护。

所以说,农村公厕的管理维护,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当地一些工作人员因使用公厕会产生费用就将其锁门闲置,是违反相关规定的。至于一些工作人员还将原因归咎于所谓“村民素质低”,这种说辞既回避了管理责任,也暴露了服务意识的缺失。要知道,农村公厕是引导和培育文明习惯的重要设施,难道要等村民“素质达标”了才开门?

因此,这种论调不仅站不住脚,更暴露出对村民的偏见与傲慢,也是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

目前,当地回应称已安排部署整改,进行全面排查,切实把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确保农村公用设施正常开放。这种快速回应值得肯定,相关整改举措也是十分必要的。

解决公厕“好看不好用”问题,关键还是要压实管护责任,将公厕运营维护纳入镇村事务清单,明确专人负责,落实经费保障。要真正把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而不是“一阵风”式整改。

小厕所大民生。农村公厕虽小,却是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用”,体现的也是基层民生工作的精度和温度。农村公厕应真正成为民众的福祉,而不是做给领导看的“政绩”,不能停留在照片里、汇报中。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柯锐

编辑 / 迟道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钱塘江上“第一桥”,是它! 【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饱经战火洗礼 见证民族不屈钱塘江上“第一桥”,是它!光...
四川释放3791亿元合作机遇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第三届链博会上四川释放3791亿元合作机遇 本报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
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举行,部署将来一个时期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
俄乌双方备忘录草案立场截然相反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俄总统新闻秘书:俄乌双方备忘录草案立场截然相反 据新华社莫斯科7月21日电(...
烽火岁月 艺魂不屈——中国艺术...   【带你一起看大展】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