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国家博物馆“选美赛”近日告一段落,32件高颜值文物从140余万件(套)馆藏品中脱颖而出,在展柜上增加了专属二维码。观众扫一扫,不仅可以听到“文物说”,还能创作一张以“美”为主题的专属海报。
让文物“说话”,与文博共“美”,在趣味性中拉近了参观者与历史的距离。这些年,类似如此颇具创意的玩法还有很多,从创作剧本杀,邀请观众通过角色扮演进入经典历史场景,开启奇幻寻踪之旅;到制作AI有声海报,让文物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自己的故事、彼时的风物人情;再到引入VR技术,观众戴上眼镜即可瞬间穿越到盛世繁华之中等等,都让人耳目一新。而那些爆款文创产品、爆笑文物表情包,更是全方位融入年轻人的社交圈,甚至成为潮人“硬通货”。
曾经“高冷范儿”的文博,如今成了文旅“顶流”。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涌入博物馆,一大原因正在于:所观所赏的“古董”,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活力与意趣;逛展也不再是你说我听的单向输出,而是有来有往的双向互动。如果说,成千上万的文博藏品,串起了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那么多彩多样的呈现形式,则架起了“今人”与“往事”对话共情的桥梁。
作为文明古国,我们的文博资源是一座巨大宝库。相较其广博浩瀚,今天的“文博热”只是一个开始。走进这扇门后,还有万千世界等待开发激活。从现阶段看,种种问题也有待破解。目前全国6000余座博物馆,火爆的天天“排不完的长队”,但大量小众博物馆仍很冷清。此外,文创产品高度同质化,也不乏粗制滥造,容易令人产生审美疲劳。而在“顶流”之下,蹭流量的现象也很普遍,大讲野史秘闻,大谈玄学迷信等等,无形中消解着历史的真正魅力。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故事,每一则故事背后都是真实的历史。文博热经历“1.0版”,正面临向“2.0”的进阶。如何让“泼天的流量”惠及更多沉默的宝物,怎样精准而有趣地讲述湮没在时光中的故事,做到降维不降质,是一个考验。这需要文博产业全链条发力,从策展布展方式到讲解人员培养,从文创设计到营销渠道拓展,以优质内容吸引流量,让有益的流量反哺传播,才能形成正向循环。
对很多人来说,“去过最美的地方,就是博物馆”。期待各方多开“脑洞”,去展示“最美”、传播“最美”,吸引更多观众走近文博,不负历史沉淀、时光馈赠。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