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近日批准发布《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国家标准,持续完善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该标准适用于为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提供学生餐制作及配送服务的校园配餐服务企业,是校园配餐服务管理首个国家标准。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首个校园配餐服务管理国家标准,标志着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迈入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这一标准的出台,不仅为校园配餐企业提供了全链条的操作指引,更彰显了国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校园配餐服务因涉及环节多、链条长,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从食材采购、加工制作到配送用餐,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威胁学生健康。此前,各地虽出台了地方性规范,但标准不一、执行力度参差不齐,导致监管效果有限。此次国家标准的出台,首次实现了校园配餐全链条的统一规范,从食谱管理、原料采购到应急处理,均明确了具体要求,填补了行业监管的空白。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合规指引,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了科学的执法依据,有助于推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该标准的最大亮点在于其“全链条”设计。从源头把控,要求企业建立食材追溯体系,确保原料安全;在加工环节,明确操作规范,防止交叉污染;在配送过程中,规定温度和时间控制,保障餐食新鲜;用餐服务中,强调餐具消毒和分餐管理;甚至包括服务评价改进和应急处理机制,形成闭环管理。这种“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能够有效压缩食品安全风险空间。例如,标准中提出的“防止餐饮浪费操作指引”,既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又通过精准配餐减少了食物浪费,实现了安全与环保的双赢。
校园配餐不仅要“吃得安全”,更要“吃得健康”。标准首次将“营养健康”纳入校园配餐的核心要求,提出根据学生年龄和生长发育需求设计食谱,引导企业优化膳食结构。这一举措直击当前校园餐“高油高盐”“营养不均衡”的痛点,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科学的饮食习惯。同时,标准通过信息交流机制,鼓励家长参与监督,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共治”的格局。当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成为校园配餐的“双底线”,孩子们的每一餐都将真正成为成长的“能量站”。
标准的发布只是第一步,其落地生效还需各方协同发力。企业需主动对标,将标准转化为内部管理流程;监管部门要加强抽查和惩戒力度,杜绝“纸面合规”;学校和家长也应积极参与监督,形成社会共治合力。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表示,将继续完善相关标准,构建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期待未来能有更多配套标准出台,如细化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营养需求、规范中央厨房建设等,让校园配餐监管更精准、更高效。
希望这一标准能成为校园配餐行业的“定盘星”,推动企业提升服务质量,确保让每份校园餐都安全、营养。
作者:王琦
下一篇:11.23亿!你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