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营报
中经记者石健北京报道
从制氢端的光伏制氢企业到储运端的低温液氢储运企业,再到应用端的氢能无人机企业,《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近期调研采访中了解到,江苏高邮的氢能产业已经颇具规模。
“抢滩”氢能产业风口,离不开资金和资本的支持。高邮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鼓励银行机构开发多种金融创新信贷产品,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开展金融“服务行”,针对重点企业开展需求对接和路演,进一步推进金融合作。今年以来,全市银行业共推出6款“专精特新”专用金融产品,授信金额超亿元。
记者注意到,通过吸引外部资本进入氢能产业,也成为氢能产业升级的关键。高邮氢能专班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高邮利用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契机,吸引外地优质企业入驻,实现补链稳链强链。“在打造50亿元氢能产业母基金的同时,我们也探索推动与国华集团设立氢能专项子基金,打造‘全周期资本矩阵’,靶向支持技术攻关与项目孵化。”
破题中小氢能企业融资难
“这次来到高邮,是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进行1亿元规模的融资,本轮融资资金将分别投入到产品研发、产线建设,还有市场化运营中。”碳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碳能科技”)市场总监李向军向记者透露。
中国氢能联盟牵头发布的《2024年氢能“专精特新”投融资报告》显示,在2022年至2024年参加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的近300家氢能企业中,多数企业处于产业化、商业化初期,典型特点表现为营收规模中等或偏小,成立时间较短,存在融资难题。
类似碳能科技这样的中小企业,也在通过参加竞赛、投融资对接、综合评估等方式,寻求资本投入。据记者了解,2022年和2024年两次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中,营收规模低于500万元的参赛企业占比从42%上升至60%;3年以内新成立的参赛企业占比从24%跃升至超71%。
高邮氢能专班相关负责人透露,碳能科技此次带来的碱性电解水制氢复合隔膜技术,不仅能为其自身带来融资的可能,还有助于为高邮氢能产业链升级提供新动能。
高邮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志明对记者表示,高邮已经将氢能产业作为未来重点打造的产业之一,把卡位氢能产业新赛道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就政策层面而言,据高邮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周伟介绍:“高邮已发布《高邮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锚定到2026年产值达30亿元、2030年达100亿元、2035年超200亿元的‘三级跳’目标。出台《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及‘氢能专项扶持政策11条’,从企业落户、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到人才引进,提供全周期、真金白银的支持。重点领军企业最高可享1亿元的奖励,创新‘六个一’工作机制,为项目从洽谈到投产全程‘陪跑’……”
政策之外,地方国资也通过打造金融产品支持氢能企业发展。扬州市国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扬州市国金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金供应链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我们依托母公司商业保理、融资租赁、资产管理等金融牌照,以及新成立的供应链管理债权工具,为需要资金的企业提供安全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记者注意到,前不久,国金供应链公司已经为高邮本地的新能源企业江苏欧力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融资服务。
对此,高邮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开展金融“服务行”,针对重点企业开展需求对接和路演。今年以来,全市银行业共推出6款“专精特新”专用金融产品,授信金额超亿元。
“虹吸”耐心资本
记者注意到,除了吸引金融机构支持氢能产业发展之外,高邮还打造了50亿元氢能产业母基金,联合国家电投、新霖飞集团组建3亿元新能源子基金。“目前,我们正推动与国华集团设立氢能专项子基金,打造‘全周期资本矩阵’,靶向支持技术攻关与项目孵化。”高邮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除了鼓励当地金融机构支持氢能产业发展之外,高邮也积极寻求外部资本前来投资氢能产业。
2025年5月,郑志明率队赴北京开展招商活动,并针对技术、资金、政策等问题进行调研。“通过与中国氢能联盟对接,高邮吸引了多家资本公司,通过落地耐心资本,打通科技链、产业链与金融链之间的壁垒。”
中国氢能联盟副秘书长、同济大学教授、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天才对记者表示,发展氢能是推动我国能源低碳转型、构建绿色循环经济、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已成为共识。通过赛事识别优秀企业、对接需求,有助于聚焦科技链、产业链与金融链等协同创新,加速氢能技术转化与产业链的协同升级。
国华投资开发资产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国家电投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云道未来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上海自贸区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投资公司也通过上述赛事在高邮寻找项目机会。
“通过路演,我们最终选出近10个与高邮氢能特点相匹配的项目接洽投资。”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科创投资部洪肇闯说。
《2024年氢能“专精特新”投融资报告》显示,近30家大赛企业在赛期或赛后获得新融资,其中多家企业获得2至3轮的多轮融资,4家企业获得首轮融资。70%融资项目处于A轮及之前早期阶段,已披露融资金额累计超20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和扩大产能。
从投资机构类型看,国有资本企业、风险投资机构是主要投资方,包括深圳高新投、招银国际资本、高瓴资本、润土资本等。此外,部分大型民营企业也持续布局产业链投资,例如三一集团、美锦能源等。
对于氢能产业如何打造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马天才建议,应该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全生命周期项目挖掘。“一方面,根据氢能产业生命周期发展规律布局科转基金、并购基金在内的氢能科技基金体系,统筹考虑氢能产业链环节多且回收周期长的特点,以及全局性、长期性投资需要,设置合理的基金期限,为氢能企业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推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搭建完善的氢能企业融资渠道,统筹建设氢能金融基础设施,引导氢能绿色价值挖掘。推动建设氢能绿色金融标准,鼓励并支持行业组织、氢能企业等机构率先探索氢碳市场协同机制,完善清洁氢认证标准、氢及氢基燃料碳减排核算方法及氢交易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