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12306回应高铁不要食用方便面提醒#冲上热搜第一。据报道,有网友近日发帖称,高铁车厢对方便面的食用有相关提醒,“旅客在乘车期间,请不要食用榴莲、方便面等有浓重气味的食品”。记者拨打全国铁路客户服务热线进一步求证,工作人员表示,不含加热包的普通方便面可正常携带上车,但建议乘客在列车上尽量选择味道较小的食物,以免影响其他乘客。
高铁车厢是乘客的公共空间,乘客群体又呈现多元化,旅途充饥问题自然绕不过去。从铁路方面回应看,高铁建议不吃泡面也是从避免影响其他乘客出发,目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乘车环境。对铁路方面的提醒,部分网友觉得小题大做,但也有网友表示理解,认为方便面的味道确实比较浓烈。这场“泡面之争”,实则是高铁空间中个体权益与公共舒适度之间尖锐矛盾的缩影。
泡面之所以能在高铁上稳坐“江湖地位”,自有其深厚的民生根基。当几十元一份的高铁盒饭对工薪阶层、学生或务工人员构成沉重负担时,几元钱的泡面便成为“性价比之王”。另外,高铁餐食长期因品类单一、口味欠佳而备受诟病,旅客只得依赖这“旅途最佳伴侣”。这种消费行为并非无理取闹,而是对高铁服务供给不足的无声投票。
在公共空间内,乘客选择食物的权利与享受舒适环境的权利本应和谐共生,然而现行《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只对“强烈刺激性”物品有禁令,对“有气味但不刺鼻”的泡面则暧昧不明,政策模糊如同无舵之船,令执行左右为难,更易滋生“选择性执法”的质疑。因此,破解困局之道,绝非粗暴禁止,而在于服务升级与治理智慧的“双轮驱动”。
铁路部门亟需在供给侧发力,让餐食服务与高铁的“速度奇迹”相匹配。可借鉴广铁集团曾推出的“一份家常饭”经验,通过增加餐食种类、引入地方特色小吃、实施价格分层策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旅客的多元需求。高铁外卖的兴起已证明市场对多样化的渴望,这一趋势更应被主动拥抱与扩展。
而对于泡面等自带食品,简单的禁止如同扬汤止沸。更优解在于科学疏导,比如,对于想在高铁上吃泡面的乘客,可集中餐车用餐,最大限度减少对其他乘客的影响。既尊重选择权,又最大限度减少气味扩散。
小小泡面之争,映照出公共服务如何精准匹配多元化、个性化出行需求的时代大考。当管理思维从“堵”转向“疏”,从“单一禁止”迈向“多元服务”的精细化治理,高铁车厢方能真正成为包容不同需求、尊重每位乘客尊严的和谐空间,让每一段旅程都更显温度。
提升服务质量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高铁作为国家名片的必答题——当餐食选择足够丰富、价格梯度真正亲民、车厢分区科学合理,“泡面之争”自会消弭于无形。高铁的治理水平,正体现在将“两难”转化为“两全”的智慧之中。(久泰平)
来源: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