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侨网
日前,《检察日报》刊登一篇题为《为滇缅公路“正名”》的文章。文章指出,目前,自云南苍山西镇至太平乡路段所有将“滇缅公路”误标为“史迪威公路”的里程碑和纪念雕塑标识已完成更正,太平村乡村记忆馆的错误内容也已做修正。
“终于正名了,爸爸和爷爷告诉我的,坚持的终有一天会被看到。”看到文章后的郭文丽同记者分享道。
郭文丽是南侨机工郭六成的孙女,现为执业律师,并担任大理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自担任人大代表以来,郭文丽多次提交相关史实资料,并提出多条人大建议,加强滇缅公路相关历史的研究和宣传,协助错误标识更正工作的开展。对她而言,传承南侨机工精神是“一种家族使命”。
三代人的坚守
郭文丽的祖父郭六成是新加坡华侨,于抗日战争期间响应号召回到中国支援抗战。由于精通电器维修和多国语言,郭六成后期被分配到巫家坝机场十四航空队,负责无线电台和通讯设备维修,并为美军陈纳德担任过翻译。1942年,郭六成被选派为特遣队,负责侦查并引导盟军捣毁日军在泰国部署的军火库。
郭文丽的爷爷郭六成。(受访者供图)“爷爷和南侨机工们所面临的险境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他们的经历讲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郭文丽感慨道。
从小,郭文丽就是听着南侨机工的故事长大的。爷爷带着父亲不断重走滇缅路,父亲又带着她在滇缅路上回顾祖辈记忆,“如同家族特有的仪式一般”。
"重走滇缅路时,父亲指着沿途的遗迹,告诉我哪里埋着南侨机工的遗骸,哪个山坡曾发生过感人的故事。"郭文丽回忆道。她全程录像,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口述历史。其中,铁丝窝坡的故事最让郭文丽动容。
铁丝窝坡是滇缅公路的补给站之一,曾遭日军敌机轰炸,近300名南侨机工和当地村民牺牲于此。逃过一劫的村民将南侨机工随身携带的行军床用作担架,搬运伤员和牺牲者。
每逢清明时分,郭文丽的父亲都会带着酒和鲜花到铁丝窝坡,向与祖辈一起战斗过的战友默哀致敬。郭文丽则将这段历史重新梳理,带着祖父的行军床和手摇警报器,向各地讲述南侨机工在铁丝窝坡等地的作战故事。
今年7月,郭文丽将祖父使用过的行军床和箱子捐赠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行军床上有洗不掉的血渍,记录着郭六成在滇缅公路上穿越枪林弹雨的经历。对南侨机工们来说,行军床既是休息用品,也是为随时可能的牺牲准备的简易棺木。
郭六成使用过的行军床。(受访者供图)“南侨机工们视死如归,从未畏惧,行军床上洗不掉的血渍是南侨机工精神最直观的见证。”郭文丽说。无论是带着行军床宣讲,还是将行军床捐赠给博物馆,都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行军床是她们家的“传家宝”,她希望这份“传家宝”能发挥更大作用,不负三代人对历史的坚守。
延续南侨机工精神
郭文丽自述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儿时的每个周末,南侨机工的后代们都会各自带一盘家常菜相聚。郭文丽上大学的学费也是南侨机工的亲属及后代们一起凑出来的。郭文丽说,南侨机工精神正是不计回报的奉献。
读书时,郭文丽的父亲和工友们曾遭遇工程结款纠纷,由于证据不足,上诉都被判为败诉,所幸碰到一位负责任的律师帮助解决困境。这让郭文丽意识到侨胞维权之难,因此立志成为律师。
工作中的郭文丽。(受访者供图)“老一辈的侨胞们由于文化水平限制,法律意识淡薄,常被人‘钻了空子’。我们希望能为侨胞在诉讼时提供法律指导和帮助。”郭文丽说。
2022年4月,郭文丽当选大理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委员后,不断提交人大建议,推动当地为侨法律服务建设。
在郭文丽的推动和坚持下,关于扩宽华侨侨胞维权司法渠道的建议受到重视,随着大理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建立,从根源上拓宽了涉侨案件维权的快速通道。
郭文丽还建议在大理州内全面开通网上申请开具无犯罪记录。这一建议也促成大理州公安局在地方上试点网上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的工作,便利侨胞出入境。
郭文丽说,南侨机工的精神激励着她坚守做人做事准则,后代们的温情互助则让她感受到传承的意义与温度。能用所学专长帮助侨胞们维护权益让她感受到生活的意义。
让历史被看见
郭文丽曾创作诗词《百万南侨百万兵》,并在书法老师帮助下将其书写成作品赠予海外寻亲团。诗中写道:“百万南侨百万兵,涛涛热血印天红,异域远征爱国情,长赞英雄中华魂,绝境争生弥足贵,抗战路途立奇功,培育精英强劲旅,凯歌高唱国威扬。”字里行间饱含对南侨机工精神的崇高敬意。
“爷爷那一代人用生命守护了这条公路,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守护这段历史,传承祖辈精神。”郭文丽说。每当重走滇缅公路,她都会像父亲当年那样,在纪念碑前驻足缅怀,向为国捐躯的英魂致敬。
多年来,郭文丽在澳门、香港、广州等地参加过多场公益讲座,用祖父和南侨机工的故事激励年轻一代。在澳门宣讲时,一位华侨学校的女生在听完讲座后动情地说:“想成为像您一样的律师,帮助更多人。”这样的反馈让郭文丽倍感欣慰。
在大理文化与旅游公益讲座上,郭文丽讲述祖辈南侨机工的故事。(受访者供图)如今,郭文丽正系统整理滇缅公路的影像资料和口述历史,计划通过进校园等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段不应被遗忘的峥嵘岁月,让南侨机工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马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