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在长春举行。会议期间,长春科技学院副校长张代治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就高校如何坚持分类发展、办出特色分享了长春科技学院的实践及经验。
以下为采访实录:
中国教育在线:张校长您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提到“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过去高校同质化发展、“千校一面”的现象较为突出,您对坚持分类发展、避免同质化有什么见解?长春科技学院在这方面有哪些经验和心得可以分享?
张代治:我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几十年,对这个问题思考已久。国家提出高校建设要避免同质化,这一思路非常好。长春科技学院是一所民办本科高校,建校至今已有25年,我们始终在探索这个关键问题:如何办出特色、避免同质化。经过多年探索,我们总结出“三个看、两个做”的发展思路。
先说“三个看”:
一是“向外看”,跳出教育圈子,关注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明确我们应该做什么。
二是“向上看”,学习和对标“双一流”高校和研究型大学等头部高校的先进经验,把握前沿趋势的同时,确保发展方向不走偏。
三是“左右看”,观察同层次、同地域、同类型高校的动态,梳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通过这“三个看”,看出高度、广度和空间,提升学校的发展高度、拓宽视野广度、挖掘生存空间。
再说“两个做”:
一是做行业所需。这是“三个看”的结果,也就是看行业、企业、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作为应用型大学,我们面向基层一线主战场,主战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这是由办学性质和办学宗旨决定的。
二是做同行未做。看看同行们还有哪些地方没做,找夹缝,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这样才能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千校一面。
基于这样的发展思路,我们长春科技学院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预备役教育。我们的预备役教育以军人规范为标准,进行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和养成教育,已经开展了14年,育人成效显著。
二是“岗课赛训证一体化”培养模式。作为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先看岗位需求,以岗位需求为基础,来设定课程、开展训练、组织竞赛、考证,从而让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有质量和深度。岗课赛训证,“岗”一定要放在前面。
三是素质拓展教育和卓越发展教育。这两项都属于二课堂,设置了对应的专项学分——素质拓展学分和卓越发展学分,学生可通过参加活动或取得成果获得相应学分,这些学分可积攒和使用,并融合在人才培养整体方案和学生本科四年的整体发展之中,将一课堂和二课堂贯通起来,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是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融通培养。要求学生在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两个维度上协同发展,相辅相成。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的特色更鲜明、专业更扎实、与基层更贴近,从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些年我们在技术技能融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很多好成绩,受到国家层面和省市层面的很多奖励。
此外,理论与实践脱节是许多高校的痛点。以往学习中单纯的理论知识和理论层面的技术与实践操作存在距离,这个距离不是书本能教会的,所谓实践出真知,一定得亲自动手去做,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学会。因此,我们学校始终强调从岗位需求入手,在真实产业场景和实实在在的实践中打磨技能,而非脱离真实鲜活场景的技术教学。我们实践场景的打造,包括生产场景和应用场景,从而形成丰富、鲜活的技术技能水平提升和应用的场景。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让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扎实、更务实,让学生掌握更真实、更深入的真本事,从而在未来的职场上站稳脚跟并充分施展才华,创造价值。
中国教育在线:本届高博会的主题是“融合创新引领,服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东北高校的代表,您对这个主题有怎样的理解?参加本次高博会,您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张代治:我在高博会现场走了一圈,印象非常深刻,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阵容庞大,全国各地高校及各行各业、天南地北的参展方都汇聚于此;第二是内容丰富,相比我之前参加过的多次高博会,这次在内容的广度和技术的深度上都有显著提升。我在两个展位前反复驻足,不仅抓住了我的兴奋点,还从中找到了一些待解决问题的答案,收获颇丰。
本届高博会的主题“融合创新引领,服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非常鲜明且具有针对性,可以说既切中要害,又令人振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乏的就是融合创新和引领。这次汇聚了全国高等教育和产业一线精英力量的高博会在长春举办,对长春市、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振兴都是极大的支持,我感到非常受鼓舞。
(本文系长春科技学院副校长张代治在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上的访谈实录)
本栏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中国教育在线策划、出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