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无锡日报)
吹着空调,喝口水,再量量血压——送餐高峰过后,美团骑手小袁在东宝康园“伲来嘞”全龄友好营造中心一楼纳凉歇脚。此时,二楼暑托班的孩子们正跟着老师学唱手语歌,欢声笑语不断。
东宝康园是小区公共用房从“沉睡”到“活化”的典范。近年来,无锡越来越多的小区公共用房正经历着这样的蝶变。尤其在老城厢,“小、乱、旧”曾是社区公共用房的普遍标签。如今,通过运营模式创新和服务供给优化,这些“小载体”被赋予了新内涵,“老阵地”也焕发出新活力。
PART.01
“空间换服务”,激活沉睡角落
走进东宝康园50号楼,“伲来嘞”全龄友好营造中心的招牌格外醒目。这里正开展“夏日纳凉共享计划”,为小区及周边的新就业群体、特困人员、双职工家庭等提供防暑药品、爱心暑托、歇脚休息和残健共融服务,温馨的氛围扑面而来。
“我们想借这句亲切的俚语,打造独特的‘家’文化品牌。”金匮苑社区党总支书记伍晓燕介绍,这栋150多平方米的小楼,曾长期闲置。为激活这个“被遗忘的角落”,社区党组织主动对接专业社会组织,探索以“空间换服务”模式,交由第三方运营。
彼时,“鲁卡妈妈”创始人邓敏正顺应政策方向,探索数字化社区家庭服务生态。在社区推动下,她成功申请成立“和美营造便民服务中心”这一民非组织,并自掏腰包将“吃灰房”精心装修。依托“服务+”模式,空间被盘活,居民与社区的距离也被拉近。
从儿童圆桌会议、非遗市集到国风趣味运动会,一年来,营造中心人气渐旺,热门活动甚至需要“拼手速”。邓敏的团队也在此成功孵化出“锡望骑手”“青创同行”等多个公益创投品牌,以公益+低偿服务的模式实现“自我造血”,反哺中心的日常运营和活动开展。
“我们会对第三方提供的免费公益服务严格把关。”伍晓燕表示。社区与营造中心合力拓宽服务领域,提供缝纫修补、助行助浴、惠老送餐等,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沉睡的资源真正变成惠民增效的“源头活水”。
PART.02
闲置房“联姻”养老,焕发新生机
在北大街街道五河二社区,曾经零散分布的苗苗园、敬老院和蔬菜店经历了“三重奏”式的闲置:苗苗园生源萎缩、敬老院设施陈旧、蔬菜店经营困难,三个场所合计2200平方米的空间逐渐沉寂。而今,这里摇身变为集养老、助餐、活动于一体的“幸福综合体”。
“老新村养老需求迫切,盘活闲置资源刻不容缓。”五河二社区党总支书记杨洋介绍,2023年慧河护理院与梁溪区资产经营公司签订15年租约,并投入600万元对闲置房进行整体加固翻新,不仅通过消防等严格验收,更打造出安全舒适的适老化空间。
改造后的“养老综合体”去年7月正式营业,实现了多功能叠加:护理院已入住20多位老人;其对外经营的惠老助餐中心以优惠价服务附近长者,每天中午吸引三五十位居民用餐;更难得的是,护理院一楼共享空间全面开放,所有活动周边老人都能参与。95岁的“共享奶奶”濮淑群就是常客,这位书法协会会员经常在这里教孩子们挥毫泼墨。
“许多老人渴望交流,未必需要大场地。”杨洋说,社区还创新打造了板凳会议、红色讲台、老友饭桌等“一平方米空间”,这些零散小角落,正悄然成为社区老人的情感绿洲。这种“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模式,既保障了护理院的专业运营,又让社区老人享受触手可及的服务。
昔日的闲置空间如今成了社区养老的“活力源”:专业机构可持续经营,政府资源有效盘活,老人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了公益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每天飘散的饭香、此起彼落的谈笑声,都在诉说着这个“幸福里”的温暖故事。
PART.03
“多元共建”,协同治理解民忧
对于社区而言,公共用房“老破小”是难题,但“大而空”同样令人头疼。
在山北街道会西社区,去年交付完成的商品房小区梁溪本源就面临这样的“甜蜜负担”——开发商留下了1700平方米的配套用房。
“这么大的空间,光运营成本就吃不消,社区单打独斗怎么负担得起?”会西社区党总支书记何继闯算了一笔账:仅20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一年水电费就要3万元。
破解之道,在于用好党建共建这条“红纽带”。社区创新采用“党建+合伙人”模式,联合跨行业、跨领域的多元力量共同运营。
市公交公司将“巴士邻居会西站”设在此处。微巴33号线每天搭载乘客,随需公交灵活接单,方便居民购物、就医、走访。站点内更贴心提供爱心助农产品、公交卡充值以及老年卡、高龄卡年审服务。“微巴日均服务70名乘客,随需公交一天能预约15单,每单十几人呢。”市公交公司工作人员介绍。
另一家共建单位市少年宫在此开设了城北教学点。舞蹈室翩然起舞,美术室笔触飞扬,音乐室琴声悠扬……11个专业功能室人气满满,今年暑期班吸引了200多名学员。
何继闯表示,社区仅完成空间硬装,后续运营均由共建单位专业支撑。现在,这里不仅是居民学习娱乐的“文化客厅”,更是“园美会西·邻聚里”品牌的孵化器,从社区春晚到纳凉晚会,场场人气爆棚。
共建单位还深度参与社区治理。当小区配套幼儿园迟迟未能开园,导致适龄儿童不得不分散到三所周边幼儿园时,市公交公司主动开通“护学专线”,用车轮解决了家长们的接送难题。
这种“空间共用、服务共享、难题共解”的共建模式,真正实现了“大空间”的“精运营”,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多元化的高品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