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街两巷”夜间消费活力十足。
▲乘游船夜游邕江,感受美丽夜景。夜色下的民歌湖国际音乐小镇别具风情。
游客在人民剧院门口观赏乐队表演。 本报记者梁枫 摄“三街两巷”因丰富的文旅业态成为游客打卡的好去处。
民歌湖国际音乐小镇内湖表演吸引游人驻足观看。夜幕降临,邕江两岸灯光次第亮起,江面化作流动的星河。晚风吹走夏日的燥热,各商圈、街市热闹起来。在民歌湖畔的歌声里、邕州古城·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中、亭子码头的霓虹下,众多文化消费场景连点成片,人声鼎沸,涌动着蓬勃的消费活力。
文化地标成夜间“流量担当”
“快点,民族表演要开始了!”晚上8时,大学生小林拉着同学冲进民歌湖国际音乐小镇内湖表演区。湖面化作天然舞台,演员在水上栈桥与小船间灵动起舞。风雨桥的古典与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现代交相辉映,灯光勾勒的建筑轮廓时而雅致时而炫彩;水雾如轻纱缭绕,将民歌、舞蹈与光影交融,织就沉浸式梦幻氛围。台下座无虚席,掌声热烈。“我经常带家人来这里散步、看表演。”市民彭玉青笑着说,“民族舞蹈很精彩,让我为广西传统文化自豪。”
内湖区域每晚多场特色演出轮番登场,新开放的莫离塔区域设常态化乐队演出,还有非遗体验等活动,消费场景丰富多彩……“现在能在民歌湖游玩一整晚。”正在湖边咖啡馆里悠闲品尝咖啡的市民周女士说。
“这里早已从‘白天观光景点’变成‘全天候消费生态’,我们不是简单延长营业时间,而是用文化活动把‘路过’变成‘停留’,把‘看风景’变成‘过日子’。”广西合晟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杨琳表示,“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演艺活动,在暑假期间实现客流与消费双增长,为城市文旅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多元业态勾勒夜生活新图景
沿邕江顺流而下,亭子码头的夜色同样让人沉醉。傍晚时分,270°城市级环江广场人声鼎沸,江风裹挟着美食香气与欢声笑语,与岸边闪烁的霓虹、远处璀璨的城市天际线构成一幅动感画卷。
来自柳州的大学生小韦和朋友们相谈甚欢,身后的乐队演绎着流行金曲。“这里的氛围太适合年轻人了,在这里聚餐后还能乘游船看江景,一站式体验特别爽。”小韦开心地说。刚走下游船的上海旅客王女士说:“欣赏美丽的邕江夜景后,我在商业街购买了壮族特色小饰品当伴手礼。这里既有国际化的时尚感,又不失本土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亭子码头物业运营副总监廖周玲介绍,为打造“夜经济”生态商业,目前共有200家商户正常运营,商户销售额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剧院体验与文创消费热度攀升
在邕州古城·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红灯笼与骑楼飞檐相映成趣。一个糖画摊上,孙悟空、凤凰等造型的糖画摆得满满当当,42岁的糖画艺人黄师傅手握铜勺飞快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糖龙,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呼。“现在放暑假了,这里每晚都很热闹,还有广东游客想跟我学做糖画呢!”黄师傅笑着说。
人民剧院内座无虚席,一场场精彩的文化演出吸引市民游客汇聚于此。轻喜剧、儿童剧,还有首次从香港引进的现代舞与脱口秀融合演出,让不同客群各得其乐。“为激活暑期‘夜经济’,剧场多安排晚间演出,还引入多品类文创商家为游客提供多元消费场景。”人民剧院市场部经理罗彬彬说,暑期客流量与销售额显著增长,高峰期夜晚入店客流超1500人次。
“文化+”提升城市空间使用效率
“暑期‘夜经济’的火爆,折射出南宁消费市场的韧性与潜力。”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吴寿平分析,其本质是城市空间价值的二次开发与消费场景的深度重构,意义远超经济增量。正如民歌湖国际音乐小镇的展演、“三街两巷”的非遗体验,通过“文化IP+夜间场景”融合,将自然与人文资源转化为可感知的消费载体,既延长经济活动时间维度,更提升城市空间全天候使用效率。这种模式打破“白天生产、夜晚休眠”的节律,让南宁地标从静态景观升级为动态消费生态,带动餐饮、零售、文旅等产业形成叠加效应,为地方经济勾画“第二增长曲线”。
在吴寿平看来,“夜经济”构建了市民共享的公共空间,强化了城市认同感;“三街两巷”的非遗展示,让传统文化在消费中实现活态传承;“夜间社交+文化体验”的双重属性,既满足暑期市民游客的精神需求,更以市井气息与商业活力交织,塑造独特城市气质。
当灯光点亮古城街巷、音乐回荡湖畔夜空,“夜经济”已超越经济范畴,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抓手,为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可持续动力。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罗颢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宋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