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TOP创新区研究院
2025年7月15日,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联合发布《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沪九条”),通过资金激励、人才政策、场景开放等九大举措,打造全球互联网内容创作高地,助力城市软实力提升。
政策明确提出,在黄浦、杨浦两区建设全球性互联网内容创作集聚区,提供最高1000万元/年的公共服务平台奖励、10万元/项的优质内容创作奖励,并设立专项基金、优化贷款贴息等金融支持。
7月17日,政策细则进一步公开,明确黄浦区依托小红书总部及金融科技资源,杨浦区依托B站生态及数字经济优势,差异化建设集聚区,并推动市区两级政策协同。
7月18日,配套政策问答发布,回应创作者关注的落户、职称评审、权益保护等问题,优化全媒体运营师职业技能认定通道。
这是上海对互联网内容创作行业,
第一次给出系统性、结构性的官方承认。
过去创作者处于“类个体户状态”,不被定义为正经行业;
现在,落户政策、职称评定、金融扶持、职业技能认证——将内容创作从“边缘、非主流”扶正为“新型生产力”,拉入城市的正式人才政策系统——
“主理人”再也不是“freelancer"的代名词,而真的成为了“未来主力”。
但上海的野心还不止于此,
照我们来看,其用意有三层,我们一层一层来看:
第一层用意
用内容构建城市“年轻力”
内容创作者群体高度95后化,这是一群有个性懂表达、能说走就走的高潜力人群。当一个城市向他们释放善意/魅力,年轻人很容易就“上钩”了。
“沪九条”政策针对内容创作者,
其实就在“定向抢年轻人”。
而且,正因为有了这群内容创作者聚集,城市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流量入口和表达出口。
创作者的存在,不只是生产内容,更在塑造城市的叙事权与想象力,比如通过V聚场、FTC等内容空间的视觉化呈现,让“内容可视化为地标”,也让城市品牌也变成了视觉可感的东西,而这又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口迁入。
其实,上海的老龄化一直都是一个问题,重新赢得年轻人是一个当务之急,特别在“得年轻人者得未来”的城市竞争格局下,内容创作者这一年轻群体,就是上海的香饽饽。
第二层用意
构建内容驱动型的产业生态
在“沪九条”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具系统性的意图:
构建内容驱动型的产业生态。
这个怎么说呢?
我们知道,内容,不再只是传播的手段,而是一种新的产业触角。它能直接链接实体经济的多个触点,从房地产到汽车,从医疗健康到消费科技,内容创作者正以“外脑”身份渗透进各个行业的营销链条、产品共创、用户教育与品牌构建过程。
更重要的是,经济变得越来越“虚”,虚拟价值占比越来越高,比如信任、知识、归属感、情绪价值等等。
未来城市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只是能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而是能让多少人知道你的产品,能唤起什么样的共鸣,赢得什么样的信赖。
上一阶段,中国制造以“效率奇迹”震撼全球,以工业硬实力打响“世界工厂”的招牌;但下一阶段,我们必须具备“情绪共识的制造力”。
只有当产品承载了情感与认同,才会获得真正的品牌粘性。
而这,恰恰依赖内容的力量。
放眼全球,比如耐克是卖鞋的,但它的高溢价,部分源自于耐克在社区内容平台上通过训练教程、运动故事、用户挑战等形式,构建起的“用户→品牌→内容”的正向循环;再比如英伟达,早期正是通过博客、白皮书和教程视频推动了CUDA技术的普及,现在则有完整的 Developer Zone、GTC大会、NVIDIA Academy,NVIDIA没有推销芯片,但它用内容,逐层组织了AI产业的“方法论共识”。
每年三月中下旬,GTC的开发者大会是科技圈的“AI春晚”
回到我们自身,TOP创新区研究院这些年来,持续在创新区领域生产内容、提出观点、传递方法,不少人正是通过这些文字建立了对我们的认知,逐渐理解我们的价值观与做事方式,从而选择与我们合作。其实这也是一种内容的力量:它让陌生人变成理解者,让理解者成为合作方。
对于上海来说,内容创作已被视作新一代“产业入口”,通过吸引创作者入驻,形成密集的表达生态;由此带动上下游产业聚合,包括MCN机构、视频制作、传播策划、营销咨询、金融服务等一整套内容产业服务链;
最终,这条链条反哺实体经济的品牌影响力,形成内容驱动型的产业生态。
第三层用意
回应时代的需求
当然,上海还有更大的野心:
在我们看来,“沪九条”的最大意义,在于她回应了一个时代的问题:
未来,城市应该聚合什么样价值?
在工业经济时代,产品是一种物理叠加的结果,我们生产一辆车、造一台空调,卖的是实物,计量单位是吨、米、瓦。
而在内容经济时代,我们仍然在造“物”,但我们好像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在意义、情绪与共鸣上,这些看起来无用且无形的东西,正在成为最具生命力的产品组成部分。
更极端地说,
内容,就是产品本身;
内容创作者,就是新的产业工人;
平台,就是新型的工业园区;
算法,就是新的流水线。
比如前段时间爆火的Labubu,不过是一个长牙竖耳的小怪物,却成了无数年轻人情绪的容器与圈层的符号;在东京,BE@RBRICK(积木熊)原本只是艺术衍生品,如今却成为潮流资本与身份品位的“收藏话语权”;歌手Taylor Swift也不生产实物,也不单纯唱歌,她把自己活成了内容IP,每一张专辑、每一次巡演,都是粉丝情感的再绑定,是一代人“自我叙事权”的共鸣工厂。
或许你也注意到了,在很多国家,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占GDP的整体比重都是在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美国,美国虽然在制造领域赤字很多,但是在服务领域,那贸易盈余是真的多啊——这其中就包含内容的力量。
目前来看,
美国的内容产业,有三大支柱:
第一,是平台工具的全球垄断权,无论是YouTube、Instagram,还是TikTok海外版、X平台,它们已经构成了跨国认知通道的基础设施。
第二,是IP工业的超长链条,从漫威宇宙、Taylor Swift宇宙到NBA宇宙,每一个内容符号背后,都是演唱会、周边、影视、游戏、社群等多重内容资产的组合。
第三,是算法制度,流量被谁分发,注意力由谁控制,谁就拥有了新的领导权与话语权。
换句话说,美国不再出口“东西”,
而是出口“叙事模板”与“注意力逻辑”。
反观中国,我们长期以来以制造业立国,擅长“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出;但内容创作长期处于“灰色地带”与“草台班子”状态,平台虽然兴盛,但缺乏统一的行业制度与人才通道,内容生产者与产业链之间的关系也往往是松散零碎的。
但有问题的地方就有机会嘛——现在AI已经成为内容创造的核心变量,政策利好也在叠加,内容产业这个高地,中国也一定会要爬上去的。
这关系到国家软实力、数字主权、认知影响力,我们如果不做,只能永远在别人的舞台里扮演配角;如果我们做了,收益无穷。
所以,未来十年,中国是否能有更大的影响力与话语权,也取决于我们是否建立起自己的内容闭环体系。
正如1978年中国以乡镇企业制度开启工业原点,1984年以开发区制度启动外向经济,
“沪九条”或许正是我们试验“内容经济”的起点。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
“沪九条”意义非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