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时,南京站晨光初绽,G7001次列车载着中国铁塔江苏省分公司(以下简称“江苏铁塔”)省级专家人才卢飞驶向上海。保温杯的热气漫过笔记本,“GSM-R铁塔维护”与“沪宁城际传输网搭建”两行红笔标注格外清晰。这两个达成合作意向的项目,正承载着他“老阵地攻坚、新战场开拓”的双重使命:前者是深耕多年的铁路专网维护升级,后者是江苏铁塔首次向既有铁路有线传输改造的实质性突破。作为深耕通信领域20年的“铁军先锋”,他的脚步从未停歇,在客户心中,他是“有求必应”的守护者;在技术浪潮里,他是敢为人先的“破浪者”。此刻列车飞驰,红笔圈注的每个项目技术难点,都在续写着这位通信老兵二十年如一日的匠心坚守。
从“能力输出”到“价值创造”
面对行业的降本增效要求,卢飞没有在会议室空谈对策,而是带着笔记本深入运营商一线调研。“与其等客户开口,不如把服务嵌进他们的日常。”他带着专项小组直接入驻客户办公区,办公桌就挨着客户工位,重点协同关键业务部门,精准对接需求。他将共建共享、一体化共维等能力转化为服务动能,聚焦客户关切的重点领域。这份“把客户的难题当成自己的家事”的较真,让江苏铁塔在“运营商2025—2026年成本类网络调整维护服务项目”中脱颖而出,实现新的“价值创造”。这场破局之战的背后,是一个通信人对“用服务创造价值”的深刻诠释:真正的服务,从不是单向的任务交付,而是与客户同频共振,实现合作共赢。
以匠心服务书写赤诚答卷
在客户档案里,卢飞的备注栏写着“24小时在线”。在高铁大项目建设中,他带领的团队更是将“铁塔统筹”四个字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沪苏湖高速铁路项目中,为了抢在高铁通车前点亮通信“生命线”,他顶住巨大压力,带领团队与时间赛跑。93个宏站如繁星落地,苏州南站、盛泽站的室分系统织就无缝信号网,移动、电信全线传输干线贯通如虹。同时,他还排除万难落地低成本绿色塔方案,实现100%共建共享,不仅为行业降本395.2万元,更让铁塔与青山绿水相映生辉。面对“疑难站址”这块硬骨头,他没有退缩,而是深化应用“清单制+责任制”攻坚模式,推动客户协同从“单点对接”向“体系化联动”升级。通过逐项解剖难题,硬生生啃下了768个疑难站点的交付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有求必应”的服务承诺。客户的一句“有卢飞在,我们放心”,便是对他最高的褒奖,也是对他客户至上理念的最好诠释。
以科技创新助力行业发展
作为“卢飞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卢飞始终站在科技创新的前沿,带领团队在科技高原上不断攀登。6项国家部委级奖项、7项省级荣誉、22项专利授权、5项行业标准,每一份成果都凝结着他和团队的智慧与心血。在滆湖特大桥公网覆盖项目中,他大胆颠覆传统,针对高速铁路跨越长大水面的复杂场景,创新提出简支梁体系下的预制基础、定制化通信杆塔5G公网同步通信覆盖方案。在简支梁上新建48座4.275m高公网天线杆,天线覆盖位置精准正对高铁车窗,实现了信号连续,桥面覆盖率达到100%,下载速率接近400Mbps。这一方案不仅建设成本较传统漏缆方案节约50%,下载速率提升25%,更实现了与铁路建设的“四同步”。这一“江苏经验”不仅让高铁乘客畅享极速网络,更在全国树起一面“创新报国”的旗帜,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创新不是坐在实验室里想出来的,是蹲在基站下、趴在图纸上、听着客户抱怨磨出来的。”卢飞常说。如今,他的工装上永远别着三支笔:红笔圈客户需求,蓝笔写解决方案,黑笔记待办事项——这是一个通信人最朴实的“创新密码”。
在江苏铁塔的通信版图上,卢飞的故事没有“高光时刻”的堆砌,只有无数个“把小事做到极致”的日常:是凌晨3时在高铁工地核对数据的背影,是暴雨中徒手清理基站排水口的双手,是客户来电时永远先说“您别急,我马上到”的温暖。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坚守,让“有求必应”四个字有了最生动的注脚——原来真正打动人的,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把每一份责任都当成“自家事”的较真,是在平凡岗位上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的匠心。 (孙树东 师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