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姜旭检查耐火材料。(受访者供图)徐选达 冷光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晏惠轩
清晨,在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钢轧事业部炼钢作业区转炉平台上,机器轰鸣、钢花飞舞,姜旭的身影准时出现在设备区,手电筒的光仔细扫过叉车底盘、拆炉车的液压杆——这雷打不动的点检是他一天工作的起点。
设备安稳是生产顺行的基础,姜旭负责7辆叉车、3辆拆炉车的日常点检与维护,这是他心里的“责任田”。每天,他都要仔细检查车辆运行状况,哪怕一颗松动的螺丝,一丝细微的油渍渗漏,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在喧嚣的钢花背后,姜旭清楚护炉安全系于毫末。原料库房里的耐火砖、浇注料,是他盯守的另一道重要防线。每逢梅雨或气温骤变,库房里总能看到他弯腰仔细查看的身影。他坚持雨天运输全程覆盖防破损,严格检查材料是否受潮结块,确保防潮袋完好。
“炉子安全是天大的事,材料关必须把牢。”姜旭这份近乎固执的坚持,确保了公司全年入炉耐火材料质量零差错,为转炉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安全堤坝。
在“SQTI”管理中,姜旭主动承担了转炉零米及8.5米延伸平台区域的改善任务。面对复杂的备件和物料,他从学习标准入手,一点点规划分区,优化布局。过去,零米区域各种耐火泥、修补料堆叠混杂,寻找耗时且易出错,姜旭就带领大家重新规划,实施定置定位管理,制作清晰标识。
“我们的耐火材料种类多,像手投料、喷沙、大面料、快补料等,外包装袋相似,仅吊带颜色不同。”作业区大炉长付太松回忆道,“有一次,岗位职工差点把喷沙当成大面料吊入斗中,幸亏姜旭细心,及时发现并叫停。”
大面料可直接进转炉烧结,喷沙则需要和水半干法操作,两者一旦混淆后果非常危险。这件事后,姜旭更加坚定地带领大家对各类耐火材料严格分类、定置定点、按标识摆放,既保障了安全,也提升了工作效率。
从1992年入厂,到2004年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姜旭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悄然融入每一次点检、每一次材料检查、每一次现场改善的平凡步履中。炉火映照初心,钢水见证忠诚,在转炉铿锵的节奏里,他用三十三年如一日的专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实干担当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