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佳琪
七月骄阳似火,记者循着消息一头扎进了通州区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的实验大棚——听说这里的科研团队培育出了单体重达120斤的“巨无霸”观赏南瓜!真到了现场,眼前景象更让人挪不开眼:几个已“定个儿”的橘红大南瓜色泽鲜亮,鼓鼓囊囊很是饱满。而探访后发现,这地方藏的宝贝可远不止这几个“大块头”。
“来,这边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帆热情地招呼记者。步入足有三四层楼高的“智能联动温室区”,一股科技感扑面而来——光照、温度,一切皆可精准调控。棚内,巨型南瓜稳稳“坐”在特制的大型托盘中,由基质源源不断提供养分,不见一丝泥土。张帆拍了拍其中一个,介绍道:“看,这个最大,足有120多斤!旁边那几个稍小的也有四五十斤。”他眼神闪亮,“可别小瞧它们,理论值能长到四五百斤呢!”
“这批大南瓜,可是有故事的。”张帆打开了话匣子,“2005年,巨型南瓜项目正式立项启动;2008年育种成功,算是为北京奥运会献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如今近二十年过去,我们通过一代代选育,不断优化它的个头和色泽——往那一摆,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不过,要伺候好这些“大块头”可不容易,栽培过程远比普通南瓜精细得多。张帆掰着手指细细道来:“1月就要开始育苗,经过30天苗期后,3月初必须小心翼翼地移栽定植。一个月后进入授粉期,这个阶段尤为关键,容不得半点马虎。之后还要经历90多天的生长期,期间营养供给、环境调控都必须精准把控,才能让南瓜稳稳当当地‘定个儿’。”
要说园区里最“硬核”的风景,还得往西南方向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通州基地的展示大棚堪称“藏宝阁”。刚掀开轻薄的纱帘,一股裹挟着湿气的热浪瞬间给记者的眼镜蒙上了白雾,棚内温度少说也有40摄氏度。张帆抹了把汗,带着记者往里走。只见头顶藤蔓交错,垂挂着形态各异的南瓜,宛如走进了一个奇幻的“瓜果山洞”:银灰色的长棒形、橄榄形,深绿色的高圆球、厚扁圆盘……张帆边走边介绍:“您看这些编号Y85、Y97……每个编号背后都代表着独特的风味特点,有的甘甜,有的细腻绵软,有的软糯可口。这些新品种尚未正式命名,正等待着市场的‘检阅’。”
这时,张帆掏出手机,点开一张照片,带着几分自豪递给记者:“您看,这是刚采收的‘明星’品种——‘迷你京红栗’。”
照片中的小南瓜橘红透亮,扁圆可爱,大概有成年男性的巴掌大小。“吃起来有股板栗香,一株能结十多个,每个半斤上下。蒸上两三个就能当全家的主食,又方便又好吃,对农户来说还好种。”张帆进行了对比,“大伙儿吃惯了绿皮的贝贝南瓜,咱这‘红贝贝’,口感一点不输。”
“前不久,已经有经销商相中了,现在我们正忙着给新品种扩繁呢。这也是我们农科院蔬菜所的新品种,刚育成两年,市面上还是个稀罕物,接下来就准备大规模‘闯’市场了。这个瓜肉颜色说明它β胡萝卜素含量高,有营养,前景错不了!”张帆言语中透着兴奋。
在通州基地里,120多个南瓜品种组合正在蓄势待发。张帆向记者展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多个成熟品种已经稳稳当当走进市场了。光说‘中型贝贝’这类小南瓜,在山东主产区就占了同类型品种60%以上的地盘,累计推广达到了3万亩。”更令张帆自豪的是育种技术的持续创新,“我们已经拥有了成熟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它可以筛选抗病性更强、口味更佳、颜值更高的南瓜品种,这也会帮助我们育出越来越多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南瓜。”
“目前我国的南瓜品种国产化率已经达到约95%,依赖进口的尴尬时期一去不复返。这其中,我们农科院的南瓜育种水平算得上全国领先。”张帆告诉记者。今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还携手市农林科学院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示范与生产服务体系作用的实施方案》,其中明确将南瓜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升级纳入“品种更新换代”与“蔬菜产业提升”两大专项行动。
“下一步,我们团队将继续在南瓜育种领域深耕,推动更多优质京产南瓜走向全国市场,让千家万户的餐桌更加丰富多彩。”张帆信心满满。
上一篇:中国女篮获女篮亚洲杯铜牌
下一篇:籽籽同心中华行 京和交融民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