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热评】让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
创始人
2025-07-19 09:16:27
0

【一线热评】

让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

  张文博

  日前,笔者参加中国记协“传承初心 增强‘四力’”采访实践活动,走进了陕西省延安市河庄坪镇。在一处温室大棚,返乡创业青年刘浪浪用手指轻点手机屏幕,智能系统瞬间就完成了温室通风、施肥、灌溉。据了解,在政策的扶持和专家的指导下,他用蚯蚓肥种出了每斤售价约10元的“黄金番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几十万元。

  在河庄坪镇,像刘浪浪这样的新农人不在少数。他们都曾在外漂泊谋生,如今又回到了家乡,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在黄土地上编织着新的梦想,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打开新局面。这场从“漂泊”到“扎根”的蜕变,既是个人梦想的美丽绽放,也是现代农村的绚丽华章,实现了青年人才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它的背后,离不开“引育留”机制的关键支撑,需要为青年提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对于同样地处西北、面临相同发展课题的甘肃而言,河庄坪镇的经验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传统乡村的困境,本质上是人才与发展机会的双重流失。黄土高原曾因“沟峁纵横、缺水苦累”,让年轻人不得不外出谋生,这与甘肃一些乡村面临的“空心化”困境如出一辙,都折射出传统农业“低效益、高辛苦”的痛点。而河庄坪镇的逆袭,恰恰在于用现代农业的革新打破了这种困局。当地的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里,智能化控制系统让“一键喷水调温”成为常态,水肥一体化等“四化”标准破解了生产难题——这些看得见的改变,得益于科技赋能与政策托举,并重塑了土地的价值。当农业从“靠天吃饭”变为“科技当家”,从“体力活”变为“技术活”,乡村自然就重新点燃了年轻人的创业热情。刘浪浪从“门外汉”成长为“田秀才”,陆续经营了6座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正是新农人释放农业潜力的有力证明,也为甘肃破解“人才留不住”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

  单个新农人的成功或许偶然,但一群新农人的崛起必然是机制作用的结果。河庄坪镇之所以能涌现出“菌舰生物高瑜”“齐齐花卉齐红”等一批新农人典型,核心就在于构建了“引育留”三位一体的成长生态。首先,技术平台是“强磁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3+2”技术体系,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让新农人有“技”可依;其次,培育体系是“沃土”,田间课堂的开设推广,“随叫随到”的专家指导,解决了“想干不会干”的痛点;最后,价值认同是“黏合剂”,一座温棚年收入十几万元的“效益甜头”与“事业奔头”,成功让“乡愁”转化为“留下来”的坚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成功解决了年轻人返乡创业的顾虑,也对我省各地具有极强的示范价值:甘肃同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通过积极打造类似的成长生态,就能让更多青年人才回流,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但是,乡村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不是偶然,而是机制催生的必然。只有建立完善“引育留”体系,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不断强健科技翅膀,日益完善共富生态,才能吸引更多青年扎根农村、播种梦想,使乡村振兴的秀美画卷在陇原大地上徐徐铺展。

责任编辑:陈德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南京六合城管开展高温季城市照明... 转自:扬子晚报扬子晚报网7月19日讯(记者 张可)为确保夏季高温路灯设备和设施安全运行,南京六合城管...
机器狗舞狮! 英伟达展台成爆款...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北青网-北京...
老朋友带来新花头 去年MXGP比赛现场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继F1和电动方程式后,今年...
四川南部:百舸竞渡升钟湖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成都7月19日电 (冯春艳)19日,由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中国皮划...
央企年度考核,结果出炉! (来源:经济日报)转自:经济日报国务院国资委7月18日发布了2024年度和2022—2024年任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