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如何让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宇宙地镇打出一套“三改三转三提升”组合拳。
6月30日中午,走进宇宙地镇三地村,弹性食堂飘出阵阵饭香。“过去常驻食堂开销大,现在改成临时供餐,平时大家自己做饭,有时雇个日结厨师,一天也才50元!”村党支部书记刘晓晴说,“食堂按每人早10元、午20元、晚10元的标准供餐,严控支出,省下的钱都用在清河道、修村路这些民生实事上了。”
三地村的“改常为临”,正是宇宙地镇这项创新之举的生动缩影。面对农村资产闲置现象突出,传统农业效益低下,集体经济“空壳化”等现实挑战,宇宙地镇以“三改三转三提升”为破题密钥,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协同机制,蹚出一条“因地制宜+创新驱动”的特色振兴路。
所谓“三改”,即聚焦内部挖潜,改常为临、改煤为电、改零为整,为村集体开支“瘦身”;“三转”,即着眼资产盘活,转闲为用、转劣为优、转旧为新,变废为宝促增收;“三提升”,即立足长远赋能,提升土地、水、林地资源效能,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在降本增效上,宇宙地镇以“三改”为抓手,为村集体开支按下“瘦身键”。
宇宙地镇将原有7个固定村级食堂变为临时供餐点,限定供餐对象、严控餐费标准,实行月度公示,年节省资金约50万元;推进村委会“煤改电”工程,淘汰燃煤取暖设备,推广电采暖设施,仅三地村,年节省约3万元;借助“三资”管理信息系统,统一调配闲置设备,集中采购办公耗材,今年1至5月,全镇办公经费同比下降8%。
降本是起点,增收是目的。在资源盘活上,宇宙地镇巧用“三转”策略,转闲为用、转劣为优、转旧为新,转出资源盘活新路径。
在东升村,曾效益平平的46栋辣椒暖棚,因改种有机沙葱变身“聚宝盆”。“一年割7茬,每茬2000斤,行情好时一斤卖19元,年纯收入超10万元,比种辣椒多赚5万元!”说起沙葱,村民席俊国喜笑颜开。通过改变种植结构,东升村不仅建成“蒙东最大沙葱种植基地”,暖棚租赁更让村集体增收51万元。
不止东升村,“三转”活力在全镇迸发。很黑村盘活54栋闲置食用菌棚,转为草莓产业园,创收104万元,带动20名群众就业;新地村复垦63.38亩荒地流转耕种,集体增收1万元;三地村将老村部改造成中草药加工厂,与企业合作年盈利50万元,群众务工收入达40万元……
“盘活闲置资产时,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政府重在搭平台、给政策、优环境;市场则通过招商引资、企业合作当主角,这样既避免大包大揽,又防止无序竞争。”宇宙地镇党委书记赵会桐道出成功的关键。
深挖资源潜力,方能行稳致远。在资源赋能上,宇宙地镇通过提升土地、水、林地资源效能,为产业持续发展夯基垒台。
土地增效。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核心,创新采用“截伏流引水+集雨补灌高位蓄水+光伏发电绿色提水+新型滴灌高效节水”四位一体旱地补灌模式,全镇5.7万亩旱作高标准农田实现“小旱不减产、大旱保丰收”,燕麦等作物亩均增产超21%。
用水提质。永隆村万米灌渠工程解决1.2万亩耕地灌溉难题,年节约成本96万元,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东升灌区提升改造工程实现地表水置换地下水,农作物年产量提升10%。
林地生金。规划“上果下药”模式,发展5000余亩鸡心果、3000余亩中草药;实施“三北”工程,完成3200亩大扁杏嫁接,亩均收益超2000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三改’节约了成本,‘三转’盘活了资产,‘三提升’提高了收入!这就是我们的振兴密码。”赵会桐总结道。
手握“三改三转三提升”的创新之笔,宇宙地镇在广袤草原上,正奋力绘就一幅资源活、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王塔娜)
编辑:贾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