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余 娟
岭南的荔枝在长安的宫墙内红艳欲滴。这种娇嫩的水果,需要穿越五岭险阻,跨越长江黄河,才能在贵妃的指尖停留片刻。杜牧笔下“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场景,背后是盛唐时期庞大的物流网络与惊人的资源调配能力。
据记载,唐玄宗为博杨贵妃欢心,命人修建了专供荔枝运输的“荔枝道”。这条驿道自涪陵经子午谷直抵长安,全程逾两千里。快马接力,日夜兼程,荔枝从枝头到宫门不过三日。杜甫在《病橘》中暗讽:“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将荔枝运输比作国家紧急军情传递,足见其耗费之巨。
荔枝的保鲜是最大难题。《岭南异物志》记载,唐代已有“截枝保鲜”之法。驿卒将荔枝连枝带叶砍下,裹以湿润苔藓,藏于竹筒。李肇《唐国史补》描述:“每岁飞驰以进,然色味不逮初采时。”即便这样,能抵达长安的荔枝不过十之一二。每一颗荔枝背后,是无数驿卒的汗水与生命。
荔枝的滋味被文人反复书写。张九龄在《荔枝赋》中极尽赞美:“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白居易调任忠州刺史,品尝当地荔枝后感叹:“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
在唐代饮食文化中,荔枝占据特殊地位。宫廷宴会上,荔枝是压轴珍品;文人雅集中,荔枝是风雅象征;民间传说里,荔枝被赋予爱情寓意。《杨太真外传》记载,玄宗与贵妃以荔枝互表情意,使这种水果成为爱情的见证。荔枝的红壳白肉,被诗人喻为“美人初醉”。
随着唐朝衰落,荔枝运输体系也逐渐瓦解。韦庄在《又玄集》中哀叹:“一自荔枝停贡后,至今犹自怨明皇。”曾经象征繁荣的荔枝,最终成为人们追忆盛世的媒介。
下一篇:“语文”的由来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