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 鹏
7月17日,“天风中投保应收账款2期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数据资产赋能)”成功发行。该产品作为市场首单数据资产赋能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关键在于引入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核心数据资产——“中投保信裕供应链金融平台业务数据”,通过助力资产定价、优化融资效率、实现全生命周期风险监测,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作为当下第五大生产要素,数据要素正通过无形价值量化、信用画像构建、场景化服务等路径,与金融行业加速融合,驱动行业全面升级。这种深度融合不仅让金融服务更精准对接需求,更在提升普惠性的同时筑牢安全防线,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
数据要素能够量化无形价值,为资产定价提供科学依据。这一点在科技创新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科技创新企业普遍存在“轻资产、高风险、缺抵押”的特点,这也使得它们长期面临融资难题。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接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科研机构研发进度数据、产业园区技术转化数据,精准评估企业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潜力,进而为“硬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在此次发行的专项计划中,“中投保信裕供应链金融平台业务数据”通过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交易信息、履约记录等数据,将原本难以量化的企业经营能力、资产价值等无形要素转化为可评估的指标,让资产定价更贴合实际价值,这也是该产品能精准助力资产定价的核心逻辑。
数据要素可以协助构建信用画像,打破中小微企业融资信用壁垒。传统融资模式下,中小微企业因信用信息分散在不同部门、数据链条不完整,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认可。而通过打通税务、社保、海关、电商等跨部门数据,推动信用信息从“分散孤立”向“聚合共享”转变——金融机构依托这些整合后的信息,能够勾勒出小微企业真实的经营全貌,精准构建“信用画像”,进而打破中小微企业“缺数据即缺信用”的融资困境。
数据要素通过提供场景化服务,加速实现风险与服务的动态平衡。例如,电商平台整合商家的订单量、退换货率、用户评价等日常经营数据,金融机构基于这些数据为商家提供“订单贷”等融资服务。在服务过程中,若商家出现订单量骤降、差评率上升等情况,数据系统会实时捕捉到这些信号并提示风险,金融机构可据此调整授信额度或及时跟进,既保障了商家的融资需求,又能有效控制风险。
数据要素与金融行业的融合并非偶然的技术叠加,而是数字经济时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选择——它以量化无形价值打破定价桎梏,以构建信用画像疏通融资血脉,以场景化服务平衡风险与效率,让金融活水得以更精准、更安全、更普惠地流向实体经济。
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不断深化,未来,数据将在金融领域释放更大能量:一方面,更多“看不见的价值”将被数据照亮,更多“被忽略的信用”将被数据激活;另一方面,金融服务也将在数据的驱动下,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赋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