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止有课堂
还有热血沸腾的音乐现场
可你是否想过
当你在微博、评论区、二手平台
苦苦找票的时
骗子也在悄悄盯上了你……
三起发生在学生群体中的演唱会购票诈骗案例
警钟再次敲响
真实案例
NO.1
真实案例一
小潘在错失某明星的演唱会官方门票后,刷微博时看见一条卖票信息,对方称票价680元,加100元抢票费即可成交。
小潘便向对方提供的收款账号转账780元,却在发送付款截图过去便石沉大海——对方拉黑、账号失联。
NO.2
真实案例二
小张也想购买某明星演唱会的门票,在微博上搜索后,联系上了一位“卖家”,被拉入一个临时建的群聊。
对方提出“各付一半,到票后再补款”的方案取得信任,小张先行转账后,被告知“未备注需重转”。
她再次汇款后,对方又以“订单超时”之名将其引导至添加微信客服,下载名为“Teams”的远程软件并共享屏幕。
随后,对方以验证身份、提高银行卡流水等借口,诱导其不断转账。
截至小张发现不对时,累计损失已高达7138元。
NO.3
真实案例三
小冯在视频评论区看到某明星演唱会“售票”留言,按着对方提供的微信联系方式进行了沟通,最终在一个二手交易App上下单付款。
但对方以“升票可提座位”为由,让小冯又追加了600元。不仅如此,还要求她“先点确认收货后发门票”。
冯某按要求操作,结果不见发货、不见人影。仔细一看,对方平台账号也被封禁,最终被骗5800元。
诈骗手法解析
三个不同身份的同学,三种略有差异的“剧本”,共同的关键词却只有一个:上当。
骗子为什么敢这么做?
因为他们吃准了粉丝的“心急”“信任”和“怕错过”。
而我们为什么容易被骗?
因为轻信了社交平台的“熟人感”和骗子精心编织的“流程感”。
这些购票陷阱你见过几个?
社交平台散布虚假票源信息,诱导私下交易
01
诈骗分子常在微博、小红书、贴吧、短视频评论区等社交平台发布“余票出让”“急转原价票”等虚假信息,引导受害人私信联系。由于信息披露随意,受害人往往难以核实真实性,极易陷入骗局。一旦建立联系,骗子便通过微信、QQ等平台进行后续诱导交易,刻意规避平台监管。
借“加价抢票”“服务费用”名义多次索款
02
在初步建立信任后,骗子往往会以“加价抢票”“定金预付”“备注转账易退款”为由,要求受害人进行一至数次转账。在交易过程中,不断设置“需补差价”“重复支付”“账户异常需再转”等虚假条件,诱导受害人不断转账,最终导致较大金额损失。
利用虚假客服和会议软件实施远程操控
03
部分诈骗分子假冒“票务客服”或“技术支持”,要求受害人添加其个人微信或QQ账号,再引导下载会议类、助手类软件,实施远程指导。受害人在屏幕共享状态下填写银行卡信息、验证码等隐私数据,极易被不法分子窃取,甚至被诱导借款、套现、重复支付。
利用正规平台进行“钓鱼式”交易掩护诈骗
04
部分骗子为取得信任,会在二手交易平台(如闲鱼等)挂出演唱会票务信息,并通过平台完成初步交易。在骗取首笔款项后,又以“加价升票”“系统确认”“押金解锁”等名义诱导受害人多次支付,直至最后通过“要求确认收货后再发票”等方式销号失联。
制造虚假退款流程,诱导追加转账
05
受害人在质疑或反悔时,骗子会以“订单异常”“超时未支付”“退款需验证账户”等借口,让受害人添加新的“客服”或“财务”,进一步设计所谓退款流程,实际为再次实施诈骗的手段。
警方提醒
1
演唱会门票请认准官方渠道及认证票务平台,切勿轻信微博私信、视频评论等来源;
2
“先付款再出票”“群聊报价再转账”都是高风险行为,遇到第三方付款、备注要求、退款流程等要格外小心;
3
陌生链接、二维码、下载软件、共享屏幕一律说“不”,不要随意透露身份证、银行卡信息;
4
如已被骗,请第一时间报警,保留转账记录和聊天截图,切勿心存幻想继续沟通。
追星可以,但别在热爱中丢了理智
门票再难抢,也不该拿信任当赌注。
请一定告诉身边的学生群体、年轻朋友——
网络交易不轻信
擦亮双眼爱自己!
END
(注:转载请标注来源)来源:昆明反诈中心
编辑:张琳梅 校对:李维义
审核:余青 焦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