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香樟青年·追寻红色足迹”研学观察实践队:探访少寨村 情牵两座桥
创始人
2025-07-18 22:27:30
0

多彩贵州网讯(通讯员 思  宣 周天宇 李嘉倩 胡琦睿 张  浩)“少寨好,古迹印人寰……”这首当年中央红军过境黔东南州黎平县驻扎少寨村时留下的诗歌至今仍在青山绿水间传唱。

贵州师范大学“香樟青年·追寻红色足迹”研学观察实践队行进在红军桥上

  7月15日上午,贵州师范大学“香樟青年·追寻红色足迹”研学观察实践队走进黎平县少寨村,追寻红色足迹。

  一进入少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宽1.3米、高3米,横跨村口河面的木质桥,当地人称之为“红军桥”,他们说它连接着的是党心与民心。

黎平县委党校教师吴蓉桃讲述红军桥历史

  “因为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人民,所以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黎平县委党校教师吴蓉桃站在红军桥边,为实践队深情讲述了那段峥嵘岁月的过往。

  “眼前这座看似寻常的桥却承载着一段不凡的历史。”1934年12月14日上午,中央红军一支先遣部队抵达少寨,但河面的木桥已垮塌,为帮助红军顺利过河,村民们卸掉家里的门板,砍倒山上的大树,为红军紧急建起了这座“红军桥”。

  “进入少寨不久,一名年轻红军战士不慎引发火灾,得知火情后,红军部队第二天就挨家挨户登门致歉,并凑着银元一一赔偿给受灾群众。”说到这里,吴蓉桃眼眶湿润地告诉同学们,湘江战役后,红军损失惨重,辗转至黎平后仅剩余3万余人,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中央红军依旧坚守原则,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这是一支铁打的部队,是老百姓喜欢的军队。”少寨村党支部原书记吴锡焰老人讲起这段历史时,十分激动。

少寨村党支部原书记吴锡焰分享红色故事

  据吴锡焰介绍,当年红军驻扎少寨时,他的爷爷和伯父就是修建红军桥的主要人员,而且当年红军驻扎期间就借住在他的老宅。

  虽然吴锡焰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但从小听着长辈们述说,耳濡目染使他从小就对红军、对党有着与生俱来的敬仰与爱戴。

  “这是唯一留下的物件了。”在吴锡焰家中,他从阁楼的一个小房间里拿出一把绿色的陶制茶壶,壶嘴或因年代久远已破损,但这却是他一生中最珍爱的“宝贝”。

  据吴锡焰介绍,红军从少寨撤离后,自己的奶奶在打扫住处时无意发现了这把红军战士使用过的茶壶,此后就一直由其家人保管至今。

吴锡焰向同学们讲述老茶壶的故事

  时下,在红军桥下游约200米的河面上,一座现代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桥雄伟跨越,名曰“新红军桥”。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新红军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接过了“前辈”的“枪”,应运而生。

修建的新红军桥

  2018年5月,新红军桥在多方努力下建成。桥上铭刻着一副对联,上联“大桥建成已圆村民愿和梦”,下联“交通畅达解除地方困与贫”,横批“乡村振兴”。

  记者、学生、学者.....多年来老支书接待过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我一遍一遍地讲,就是要我们的后代铭记红军桥这段历史。如今,在党和国家支持下,修新桥开马路,少寨村已经有了自己的红色致富路。”吴锡焰表示。

红军桥农庄

  “乡村振兴梦正在实现。”吴锡焰说,“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我会把红军桥的故事,细细讲给下一代听。”

  河岸边,小卖部经营人员龙璠告诉同学们,红军桥的故事吸引了许多游客到来,小卖部成了他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一家正奔向美好生活,目前,当地农庄、红色食堂拔地而起,好日子还在后头!

一审:柴 睿

二审:周中英

三审:张天明

原标题:贵州师范大学“香樟青年·追寻红色足迹”研学观察实践队:探访少寨村 情牵两座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公司最新或2023(历届)度总...   尊敬的各位员工、大家上午好:  硕果累累的最新或2023(历届)即将过去,我们满怀信心的迎来了充...
最新或2023(历届)建筑行业...  A:尊敬的各位领导  B:尊敬的各位来宾  C:尊敬的各位企业家、设计师们  D:建筑装饰行业的同...
最新或2023(历届)文体局领...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xx市文体局的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立足岗位,忠诚...
60万元降至29.55万元,深... 近日,深交所四个交易席位在阿里资产平台上进行拍卖,起拍价均为29.55万元,但均因无人出价,最终流拍...
最新或2023(历届)公司总经...  公司总经理年终总结发言稿【1】  各位同仁:上午好!  今天上午我们欢聚一堂,隆重召开公司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