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浮见
01
时隔10年,中央又一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
这次会,特别重要。
它是定调子的会,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城市发展定了方向。
《人民日报》、新华社各发了一篇会场特写。
读完很惊喜,这里面有太多干货。
“浮见”认真整理,在此与大家分享。
02
信息量非常大,报道多处引用领导人的原话。
这两家的记者,应该是在现场听的。
在报道里,都加了引号标注,是原汁原味呈现。
我从中摘选了10句话。
接下来,具体看看。
03
其一,“平常的考核不能光盯着GDP增长了多少、建了几个大项目,还要看欠了多少债。不能让一些人击鼓传花,把问题留给后人。”
这是领导人一贯的要求。
2013年6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领导人就强调,“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其二,“上项目,一说就是几样: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车,是不是全国各省份都要往这些方向去发展产业?”
一哄而上是大忌。
前段时间,领导人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会上就提了明确要求,各地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全国大局中精准定位,加强规划衔接。
其三,“过去搞GDP论英雄,别的都忽略不计,一俊遮百丑。现在很多事一丑掩百俊,一件事搞坏了,信誉、形象、声誉马上就下去。老百姓的感受在哪方面最强烈,大家一定不要忽视了。‘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形势确实变了。
过去,一俊遮百丑,现在很多事一丑掩百俊。
这对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注意民声所向,有时候看着不起眼的小事,也会引发大的风暴。比如,一些城市因为停车费问题,动静就很大。
其四、“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层建筑最多的国家,要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增强高空消防能力,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
这个就不多说了。
国家已经在控了,那种几十层高的居民楼基本上不批了。
其五,“建筑是城市最直观的‘面孔’,要加强建筑设计管理,让我国城市建筑更加体现中华美学和时代风尚。”
建筑规划设计行业,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了。
这是国家的一个方向性的硬要求。
拷贝洋建筑模样就能挣大钱的日子,不会再有了。
04
其六,“我在福建福州时,就提倡多种树,少种草,不能让老百姓挨晒。……像大规模迁移砍伐树木、滥建文化地标、随意更改老地名那样的事,决不能再干了。”
这些年,有好几个城市因为大树问题被问责。
例如,2021年12月,广州市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事件被问责,广州市委副书记等10人受处分。2022年5月,时任杭州书记为西湖沿湖部分柳树移栽事件表示歉意。
不知大家是否还有印象,今年3月15日起,《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在国家层面,首次出台古树名木保护的专项法律。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情况,纳入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其七、“城市老旧管线改造升级,这是一个重点。现在很多管线老化,进入更新周期,这是风险隐患所在,但我们如果积极更新,也是拉动有效投资、扩大内需的主要增长点。这是该投也必须投,投了以后有收益的项目。”
注重地下管线建设,这是重实绩。
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估计国家也会在这方面出一些引导政策。
其八、“不是靠归大堆、摊大饼,要看内涵式发展。”
这是对城市建设提的要求。
一个城市,能不能发展起来,不能靠盲目扩张。不实事求是,就容易出现“鬼城”。
其九、“进城老百姓的农村责任田和宅基地,自愿原则下可以退出,政府不能强行收回。这个过程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
国家鼓励有能力的农民进城落户。
但一定要有一个过渡过程,有些人进了城一段时间,也可能不适应城市的竞争节奏,要给他们留出退路。
其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要解决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问题,防止出现拍胸脯、拍脑瓜、拍屁股的‘三拍’干部。”
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一个城市的发展,带头人极其重要。他的眼光,他对未来产业的理解,会在很长时间影响一座城市的命运。
05
以上,就是领导人讲的10句话。
这10句话,都有着具体的政策指向。在接下来的日子,将深刻影响中国城市的走向。
建议感兴趣者,可以找出《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报道的全文,仔细读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