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作出重大判断。
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深刻把握这一历史方位,主动适应这一重大形势变化,以新担当新作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把握历史方位,锚定城市工作新坐标
7月11日,山东宁津县东方花园小区里,工人忙着调试刚装好的第61部电梯。老旧小区一台台加装的电梯,极大提高了出行便利性,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惠及居民4800万户,更新地下管网约50万公里,打造口袋公园4万余个……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步伐,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功能品质明显提升。
经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人民群众诉求更加多样,城市短板亟待补齐。
城镇化率从2012年53.1%上升到2024年67%,城镇人口由7.2亿增加到9.4亿,19个城市群承载全国75%的人口,贡献了85%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近1.1万公里。
从国际经验和一般规律看,城镇化率30%至70%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区间。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后期,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以往在快速、增量发展时期形成的土地、财政、金融等体制机制,难以适应未来稳定、存量发展时期的需要。同时,伴随着少子化、老龄化趋势,城镇人口增量将逐步转向平台期,需要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
“必须锚定新坐标,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说。
遵循重要原则,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
“怎么看”决定“怎么办”。
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会议深化对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五个转变”“五个更加”重要原则。“这既是适应形势变化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的方法指引,是未来做好城市工作的辩证法。”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郑德高说。
城市的核心是人。
“我们推行的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政策研究部主任鲍家伟说,要着眼于满足人的生产生活需求,推动城市更好建设发展,让百姓在城市里面生活得更加便利、更加舒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
转变发展方式,是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关键。
雄安新区,坚持“起步即高标准”,将多种服务功能在同一用地内集约建设、共建共享,形成“一站式集成布局”;上海,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在紧凑的空间里腾挪,“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
新起点上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必须在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上下更大功夫,在提升资源集约利用上花更大力气,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为重要抓手,促使“硬件”设施和“软件”实力双提升。
城市工作涵盖方方面面,复杂性不言而喻。坚持好“五个转变”“五个更加”重要原则,就能不断提升城市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赢得城市发展的优势和未来。
聚焦重点任务,展现城市建设新作为
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会议以“一个优化、六个建设”,清晰勾勒出新时代城市工作“施工图”。七方面重点任务与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紧密呼应,既着眼当下突出问题,又谋划长远发展,需系统把握、全面落实。
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至关重要。
在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看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各地要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主动融入区域协调发展大局,在抱团式发展基础上错位发展。
改革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
机器人身着环卫服,配合人工完成清洁任务;城市智治平台实时监测,对暴雨等灾害提前6小时预警……7月15日,杭州市余杭区发布首批城市机会场景“双清单”,聚焦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加快新技术应用。
“各地加快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深化管理机制、治理模式改革,让城市更智慧、更安全。”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管理监督局局长张强说。
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之进,不在一朝一夕的跃升,而在一以贯之的坚持。以系统观念谋全局、以人民立场定航向,因地制宜、真抓实干,定能不断开创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局面。
(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