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近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绿韵竹风实践队圆满完成在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渠江街道、渠南街道南坝社区、渠县宝城镇青龙村以“非遗刘氏竹编调研推广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城镇街头的普及宣传到乡村田埂的走访调研,从非遗工坊的实践体验到新媒体平台的推广助力,队员们以扎实的行动丈量乡土,用青年的智慧为传统工艺注入活力,在实践中书写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
初入渠县:在竹编工坊触摸传承温度
7月8日,实践队抵达渠县后,径直前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嘉峰老人带领下的市级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这里是刘氏竹编传承的重要阵地,也是当地村民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的民生驿站。推开工坊木门,竹丝的清香与草木染的淡味扑面而来,匠人们正低头专注编织,指尖的竹丝在光影中流转,细密的纹路里凝结着日复一日的坚守。
基地负责人刘嘉峰介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竹编不仅承载着千年技艺,更通过“非遗+就业”模式每年带动40余名村民稳定增收,其中女性占比超八成,年均增收约1.8万元人民币。匠人多为中年妇女,竹编架旁的竹篮里,刚编好的茶杯套摆放整齐,既透着工艺的精致,又满含生活的烟火气。随后,队员们也亲自动手体验基础的竹编编织技法。看似简单的“挑一压一”,实操时才知不易,竹丝纤细易断,力度稍偏便会散乱。经过多时的练习,队员们勉强能编出巴掌大的茶杯套雏形,指尖已被竹丝硌出红痕。在亲身实践中,队员们深刻地感受到工坊里的每一件竹编,都是匠人用时间与耐心编织的生活希望。
城镇宣传:让非遗竹编走进日常视野
7月10日清晨,渠县万兴广场的树荫下,绿韵竹风实践队的同学们忙着分发印有“守护非遗”字样的调研宣传单。在宣传推广的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城镇居民对竹编的认知呈现“熟悉又陌生”的特点。多数人见过竹制器具,却少有人知晓“刘氏竹编”的国家级非遗身份,认可竹编的环保实用,却不知本地就有优质产品。针对这一现状,队员们重点向当地城镇居民讲解“家门口的非遗”这一核心信息,告知渠县刘氏竹编线下门店地址与营业时间,并现场以图片和视频播放的形式给城镇居民讲解刘氏竹编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乡村走访:在田埂间读懂非遗的乡土根基
渠县作为刘氏竹编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发源地,乡村间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在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绿韵竹风实践队先后走访了渠县多个村落进行实际走访调研。实践队的脚步遍布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指导老师与队员们和当地农户促膝长谈,每一份声音都被认真记录,成为实践队调研成果中鲜活的注脚。
在南坝村周大爷家屋檐下,挂着两个用了十余年的旧竹筐,筐身的竹丝已泛出深黄色,却依旧结实。周大爷给队员们讲解他年轻时编的竹筐用具,主要用来装粮食、晒干货用的,现在的竹编太细,装重东西不经用还是粗点的实在。在其他村民家中调研的过程中,队员们注意到村里的老物件中,竹制器具占比不小,但多为村民自制的简易款,村民们对“刘氏竹编”的精细工艺知之甚少。
在青龙村的走访中,发现该村的年轻人村民比较多,大多数村民表示在短视频刷到过非遗竹编,但少有人知道渠县“刘氏竹编”。村民王大姐坦言,现在竹编都是工艺品贵且不实用,以前有装菜的竹篮,才30块一个也不贵,但是现在基本没有人卖这种竹篮。经过多天的走访,队员们清晰的认识到,人们对竹编的需求从未消失,只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出现了断层,老一辈依赖实用竹器却不知非遗价值,年轻一代对非遗好奇却缺乏了解渠道。
直播助力:用新媒体架起产销桥梁
7月13日,示范基地的院子里,竹影斑驳。实践队架起的手机镜头前,匠人大姐正低头编织杯垫,竹丝在她指间起落如蝶。这比头发还细的竹丝,全是大姐手工劈的,练了二十年才这么稳。镜头扫过大姐手边的成品,她抬头笑了笑,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朴实。直播的评论区里,“手真巧”、“想买”的留言不断滚动。这场90分钟的直播,吸引大量网友观看,点赞量破1.2万,收到多条评论,不少网友留言“周末去打卡”。大看着屏幕上滚动的评论,眼里闪着光,她以前觉得这老手艺没人看,没想到网友们这么喜欢。
实践回响:以青春行动续写非遗新篇
7月14日,实践队整理出沉甸甸的实践成果:一份包含城乡认知差异、需求偏好的调研报告,提出“开发粗丝实用款”、“开展乡村体验课”等多项具体建议;一套初步搭建的线上推广体系,包括抖音小店运营指南、短视频拍摄模板;一份与基地的合作意向,计划长期协助推广,并推动“竹编+研学”项目落地。
此次三下乡,让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绿韵竹风实践队的队员们深刻地体会到:非遗的生命力不在博物馆的橱窗里,而在寻常百姓的生活中,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这些与土地相连的传统技艺里。正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嘉峰老人所言,创新很重要,让更多人了解,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用青春力量打通非遗与生活的连接,让竹丝编织出乡村振兴的新图景,这是绿韵竹风实践队的实践收获,更是当代青年扎根乡土、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