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航空报)
陈岑 高路
午后的社区,阳光温暖照进屋内。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导弹院97岁的徐芳元老人坐在藤椅上,手指轻轻摩挲着一枚党员徽章。她的目光安静地投向远方,仿佛看到了80多年前那个在盐城街头孤苦无依的小女孩和那支改变了她一生的队伍——新四军。
盐城街头的“小军工”
1928年的盐城,浸透血泪与苦难。日寇的铁蹄、连年的灾荒,让徐芳元一出生便尝尽了人间疾苦。自幼父母双亡的她,像一株无根的浮萍,在乱世里飘零。饥饿和恐惧是童年最深的记忆,“那时候,真不知道明天在哪里”,徐芳元轻声回忆道,声音里带着时光也无法抚平的颤抖。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皖南事变后,中央军委重建新四军,盐城泰山庙成为新四军军部所在地。这支穿着灰蓝色军装、说话和气的队伍,给这片大地带来了生机,也给这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带来了希望。
地方党组织发现了这个孤苦的孩子。“跟我走吧,去厂里,有饭吃,有活干。”一句简单的话,改变了徐芳元的人生。她成了部队包烟厂的一名“小军工”,部队打到哪里,烟厂迁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对她而言,这不仅仅是份糊口的差事,“进了厂,我就有‘家’了。”这个“家”,就是党组织,就是这支人民的军队。在这里,徐芳元第一次尝到了饱饭的滋味,感受到了被人关怀的暖意。白天老班长手把手教她卷烟,晚上去扫盲班学认字。
日子在忙碌和希望中流淌。支前经历,让徐芳元亲眼看到党是如何为了老百姓拼命的。党恩像种子一样在她心里生根发芽,渐渐长成了牢不可破的信念。她要追随的,就是这束给黑暗带来光明、给绝望带来希望的“光”——中国共产党。
1949年,21岁的徐芳元,在班长朱桂兰、张秀芬的介绍下,面对着鲜红的党旗,一字一句,庄重地说出入党誓词。“那一刻,心里头滚烫滚烫的。”徐芳元回忆时,眼睛里泛起光彩。从此,“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她一辈子前进的方向。
赤诚不改 初心不变
新中国成立后,徐芳元的人生轨迹随着国家的需要不断延伸。从部队文工团宣传员,到地方纺织厂的干部,再到调入612所(今导弹院)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她的岗位换了又换,但那股子拼劲和那份对党、对职工群众的赤诚从未改变。
在导弹院职工的记忆里,“徐书记没有半点架子。”20世纪80年代初,办公楼通风条件不好,夏天热得好似蒸笼。大家埋头工作、汗流浃背,忽然门口传来熟悉的声音:“来来来,歇会儿,凉快凉快!”徐芳元提着水桶,里面装着单位自产的冰水和冰棍。她挨个办公室送,脸上挂着汗珠,笑容却比冰棍还甜。“那真是透心凉,甜到心里头!”职工们感慨。
之后,徐芳元调任招待所党支部书记。大家发现,路边晾衣绳旁,总有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和年轻服务员一起,费力地拧干洗好的大床单。走近一看,正是新来的书记徐芳元。“她呀,闲不住。”当年的服务员回忆道,“有她在,大家干活特别有劲。”
“组织上交给的活儿,就要干好。”徐芳元常说。从支援前线的“小军工”,到航空报国的“老书记”,时代在变、战场在变,不变的是滚烫的心:“只要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事,我就拼尽全力去干,绝不附加任何怨言和条件。”
离休,只是换了个“战场”
1985年7月,徐芳元正式离休。对于这位习惯了忙碌的老党员来说,离休只是工作关系的结束,而不是为党工作的结束。
看到社区里一些离退休老同志行动不便,她主动担起党小组长的担子。给长期卧床的老同志读文件、讲政策;逢年过节发福利,她一家家送上门。有老同志拉着她的手说道:“老徐啊,你比我们年纪还大,别来回跑了!”她总是笑笑:“没事儿,走动走动更精神!”
邻居于师傅被病痛折磨得苦不堪言,徐芳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年轻时学过一点中医药知识,便根据于师傅的症状配好汤药送过去。没想到,仅吃了几副药,于师傅多年的老毛病果真见好了。消息不胫而走,找徐芳元求方问药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她说:“能帮大家减轻病痛,我这心里头舒坦。”
2008年夏天,一位退休女职工被摩托车撞倒。当时已经80岁的徐芳元恰好路过,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拦下出租车把伤者送到医院。得知伤者无儿无女,徐芳元说:“别怕,有我呢。”接下来的日子,她像照顾家人一样,每天送饭送汤、擦洗身体、说话解闷。伤者躺在病床上,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为自己忙前忙后,又感动又不安,总劝她回家休息。徐芳元却倔强得很:“你一个人在这儿不行,我得守着你。”直到对方康复出院,她才松一口气。
“做点好事有啥难的?”面对大家的赞誉,徐芳元总是摆摆手。可难的是,从十几岁到九十七岁,这份“做好事”的心,从未停止。
那盏不灭的灯
“我这辈子啊,最要感谢的就是党。”徐芳元说道,“要不是党把我从苦海里救出来,教我认字,给我出路,哪有今天?”党的恩情,她说这辈子报答不完。
徐芳元对党忠诚,一生追随党。从抗战烽火中瑟瑟发抖的孤儿,到社区里闲不住的“热心大姐”,她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在每一次无私的付出中,无声诠释着党员初心。心中点燃的那盏信仰之灯,穿越岁月和风雨,依然明亮温暖。
硝烟散尽,山河无恙。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顾徐芳元的经历,人们读懂的,不仅是她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精神密码,那份源自烽火、历久弥坚的忠诚与奉献,薪火相传、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