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航空报)
《南宋天文图碑拓片》
《平行时空舱》(系列)
《物质》
《时空弹性》
《太空垃圾暗云》
《巡星雕塑》
《宇宙碰撞》本报记者 姜坤英 2025年,正值中瑞建交75周年之际,一场兼具深度与趣味的“宇宙考古:时空探索”特展拉开帷幕。该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与美术学院协办,以独特的视角搭建起一座连接科学与艺术、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步入展厅,观众既能沉浸于宇宙探索的深邃命题,触摸时空的脉搏,又能在艺术化的呈现中,感受科学与宇宙被赋予的全新诠释——这无疑是一场烧脑却又引人入胜的感官盛宴。 回溯历史,20世纪80年代,李政道便积极倡导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并于1991年首次提出“科艺相通”的理念。他坚信,科学与艺术以人类的智慧、创造力与情感为根基,能够相互启迪、彼此成就。数十年后的今天,随着时代的演进与科技的飞跃,“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各个领域。此次中瑞联合展览便是最佳例证:两国专业团队以前沿技术、创新创意与独特视角,将浩瀚星空的奥秘娓娓道来,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展体验。 展览以“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大数据的星空”“可持续的太空”“未来:行星之旅”四个篇章展开,巧妙融合科学探索的严谨与艺术诠释的灵动。那些宇宙中真实存在却分散抽象的数据,通过数字装置、互动体验、动态雕塑与前瞻性设计等多元形式具象化,既承载着对人类与地球、宇宙关系的深刻思考,也包含对宇宙数据可视化的研究,更不乏对空间污染治理及未来太空生存的探索。展品不仅彰显了当代科学研究在跨国界、跨学科协作中结出的丰硕成果,更从多维视角构建起人类探索宇宙的宏大历史叙事。 为勾勒出更完整的天文探索脉络,国家博物馆特别遴选了几件珍贵的天文相关文物:“日夕有食”卜骨拓片、南宋天文图碑拓片,以及民国时期的《天文考古录》与明抄本《宋天文书》。这些文物以历史为轴,生动展现了古人在观测日食月食、绘制星图、研究天文历法、制作天文仪器等方面的智慧结晶。其中,南宋天文图碑拓片尤为引人注目——图中不仅精确绘制了 1434颗恒星,更标注出赤道、黄道、二十八宿区线及银河界线,其系统性与完整性远超欧洲同时期的星图。经现代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机比对,该星图的星位与现代星表竟高度吻合,700多年前中国古人的智慧,至今仍令人叹服。 斗转星移,700余年后的今天,人类已不再仅凭肉眼辨识夜空星宿。精密仪器的诞生,为探索遥远太空提供了更强大的助力。 展厅入口正前方,矗立着一件名为《巡星雕塑》的装置作品。装置上灵动游走的物体,仿佛在演绎宇宙的永恒运动,而其中几个金属圆盘更是大有来头——它们曾在斯隆数字巡天项目(SDSS)中服役,是人类绘制宇宙“地图”的重要见证者。迎着光,圆盘上细密的小孔清晰可见。据策展人介绍,在科研中,每个孔位都连接着一根光纤,分别对准特定的星系或类星体,单次观测即可获取约600个天体的光谱信息,极大提升了研究效率。而巡天项目经多次升级后研发的自动光纤定位技术,更让科学家得以获取数亿颗恒星、星系及类星体的高精度成像,以及数百万个天体的光谱数据。 绘制宇宙地图的壮举,不仅依赖先进的工具与技术,更离不开跨国界、跨学科的紧密协作。几步之遥,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的图景映入眼帘。观众只需轻触交互按钮,便能在南非与澳大利亚两个观测基地的场景中自由“穿梭”,以第一视角领略人类解码太空奥秘的精密仪器与前沿方法,见证壮美宇宙如何被转化为科学数据的奇妙历程。 如何让庞大而抽象的宇宙变得可感可知?如何将太空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像与表征?可视化技术给出了答案。《宇宙碰撞》这套集成于碟形环境的交互式天体物理可视化系统,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望远镜采集的约500幅深空影像为基础,借助碟形顶投影、光学增强模块等技术,将螺旋星云结构、星系碰撞过程等天体现象生动再现。观众置身于重构的天幕之下,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沉思的漫步者,与宇宙的距离在这一刻悄然拉近。 人们常以“天籁之音”形容极致的美好,而清华大学学生设计的《宇宙八音盒》,便藏着来自宇宙的奇妙旋律。2023年发射的音乐卫星,将发射及在轨运行时采集的数据转化为数字乐章,汇成“天籁”;同时,地球表面的自然风貌与地域人文数据被谱成“地籁”,两曲交融,让观众得以用听觉感受天地共鸣的壮阔。 然而,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进程中,也留下了难以忽视的印记。如同在地球制造垃圾一般,不断发射的卫星与航天器,正让太空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对太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交互数据可视化装置《太空垃圾暗云》便直观呈现了这一现状:黄绿光点与密布线条通过差异化色彩,标注出太空垃圾、在轨卫星等不同类型的空间物体。作品动态演绎了 1959年至今轨道物体的演化轨迹,在揭示轨道力学复杂性的同时,更引发人们对空间碎片问题的深刻反思。 提出问题,更要探寻解决方案。展览中,不少作品聚焦太空垃圾处理,为探索和管理太空资源提供了新思路。 宇宙的未知,永远牵动着人类的想象力。人类能否在地球之外的星球生存?未来的太空旅行会是怎样的图景?行星环境中生命的伦理、技术与生态问题又将如何应对?清华大学团队设计的《平行时空舱》(系列)给出了充满创意的畅想。这套虚构的未来空间站舱体,分别围绕零重力条件下的太空种植、睡眠、疗愈、运动与卫生主题,展开跨学科的研究与设计。这些“太空艺术孵化器”,不仅是艺术的载体,更为未来太空栖居提供了多元的可能性。 让科技拥有“颜值”,变得可感可知;让艺术沉淀内涵,值得细细品味。科学与艺术的再度交融,正推动人类在探索之路上稳步前行。星际辽阔,不妨一同启程,奔赴这场未知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