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守护正义,也守护你
——两位检察官助理与陌生患者的8ml血样奇缘
当8ml血样在试管中轻轻晃动时,谁承想这管液体里藏着跨越生死的密码?郭程程和徐梓昊两位年轻人的抉择,诠释了检察人的温度不仅刻在法典里,更流淌在血脉中。
生命邀约
2024年8月,郭程程在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主题活动上作交流发言。“郭程程女士,您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患者初配成功……”2025年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午后,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检察官助理郭程程接到北京市红十字会的电话,此时的她刚结束一起案件的现场取证。这通电话,是一场关于生命的赴约,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救助。
2022年4月,郭程程即将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当时学校正在开展献血及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她选择将8ml血样留在中华骨髓库。“我那时心里想,我马上要告别学生时代走上工作岗位,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当我在社会上忙碌奔波时,我会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有一位患者穿过茫茫人海找到我,他需要我的帮助,我会真诚送达这份礼物。”
如今,这份跨越时空的求助到来,她毫不犹豫答应捐献。然而,高分辨配型能否成功?体检是否达标?这些问题让她忐忑,她想起同事徐梓昊,他的经历给了她更多力量。
榜样力量
2025年3月,徐梓昊(右一)赴辖区学校开展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徐梓昊,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检察官助理,也是北京市第702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从加入中华骨髓库到完成捐献,他等待了六年。
2018年5月,还在读大二的徐梓昊在一次无偿献血时看到了中华骨髓库的宣传,于是他留下了8ml血液采样。2024年夏天,这簇生命的火种随着“配型成功”的电话被点燃。
“配型成功的概率其实很低,都说受捐人很幸运,对我来说又何尝不是呢。”徐梓昊的真诚和决心打动了父母,他在家人和同事的陪伴下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捐献后不久,受捐者家属通过红十字会向徐梓昊告知,受捐者恢复良好,并且送上了一封手写信,以真挚朴实的文字,向他表达了全家人的感激。他坦言看到这封信的时候,衷心希望受捐者能够平安健康,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同时他也为勇敢的自己感到自豪:“原来自己除了能够以法律撑起正义,还能够以平凡生命给予他人希望。”
大爱相“髓”
为确保捐献万无一失,郭程程开启严格自律模式,力保身体状况达标。在等待捐献的同时,她也给远方等待移植的患者写了一封信:“我希望你能重新拥有平凡的日常,离开充满消毒水味的白色房间,自由地漫步在街头巷尾,你可以穿着拖鞋去楼下,点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面。在清晨的集市上,陪着家人挑挑拣拣,商量着晚上吃点什么……这些习以为常的事情,是我最想送给你的礼物。”
2025年5月,徐梓昊(中)、郭程程(右)参加宣讲活动。两位年轻的检察官助理,送出生命“火种”的善举,正是“司法温度”的另一种形态。当他们穿上检察制服,是证据链的缜密审查者,公平正义的坚定捍卫者;当他们在捐献同意书上签下名字,就是陌生人生命的摆渡人。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华骨髓库库容总计362万余人份,捐献造血干细胞例数总计2万余例。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无数个像郭程程、徐梓昊这样的普通人,以微光汇聚星河,为素未谋面的生命按下“重启键”。如果说,法律守护的是社会公序良俗,那么,捐献造血干细胞守护的是人类最朴素的共情。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
目前,徐梓昊身体状况良好,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日常工作。他用实际行动证明,造血干细胞捐献是一项安全、科学的爱心行为,并不影响正常生活。郭程程还在等待最终配型结果。
(本报记者杨柳 见习记者刘蕊 通讯员徐天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