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连日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催热暑期“清凉经济”。从琳琅满目的清凉好物,到融合多元休闲体验的避暑游,再到烟火气升腾的“夜经济”,“清凉经济”正释放强劲消费动能,成为点燃夏日消费市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防晒产品走俏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脸基尼”、骑行爱好者秀出的“最美”防晒面罩……自入夏以来,人人必备的防晒“利器”掀起新一轮消费热潮。业内专家指出,伴随消费需求多元升级的新趋势,“防晒经济”这一细分赛道将持续释放市场新空间,撬动新商机。
近期,防晒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火热,不少防晒品牌门店人气火爆,消费者挑选商品的热情高涨,“轻量化”“凉感”“抗皱”等成为热销产品关键词。
线上销售数据同样亮眼。京东销售数据显示,京东618全周期,原纱防晒衣成交额同比增长150%,超高倍防晒霜成交额增长140%,户外防晒皮肤衣、脸基尼、“遮阳帽+防晒口罩两件套”等更多防晒品类的成交额同比翻倍。在“什么值得买”平台上,今年6月,“防暑”关键词商品GMV同比增长65.13%,防晒服配套面罩、袖套等GMV环比增长超40%。
防晒经济火热的背后,是消费者需求的升级。
“除了防晒的基本功能外,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关注防晒衣的透气、耐磨、轻量化等复合功能;同时,通勤族和年轻群体作为防晒产品消费的主流人群,正在推动防晒服逐渐融入日常穿搭,开始讲求‘成衣美学’。”“什么值得买”电商营销负责人张宇昂表示。
在防晒化妆品领域,消费者需求已从单一的面部防晒延展至全身防护,对唇部、头皮等细节部位的防晒需求增加。今年6月,防晒唇膏GMV同比增长552.78%。
消费需求升级催生防晒产品供给更加丰富。目前,市面上有防晒霜、防晒喷雾等“软防晒”产品,防晒衣、防晒帽等“硬防晒”装备;同时,防晒车衣、防晒帐篷等创新产品也频频“上新”。
当前,我国防晒产业正迈向千亿级市场规模,广阔蓝海吸引众多企业布局。艾瑞咨询联合相关品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防晒服配市场规模达到742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958亿元,防晒衣占比将超50%。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现存防晒相关企业4400余家,其中不少是户外运动品牌。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消费者防晒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相关需求的持续升级,“防晒经济”这一细分赛道有望释放更大市场潜力。艾瑞咨询联合相关品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防晒服配市场规模达到742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958亿元。此外,防晒化妆品市场也呈现出稳健增长态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防晒化妆品市场规模已达148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进一步扩容至224亿元。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深度融合,防晒产品将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细分化,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防晒体验,也将为企业创造更多发展机遇。”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客座顾问、零售电商行业专家庄帅说。
家电功能更新
高温天气促使制冷家电购买需求加速释放。京东618数据显示,AI节能空调、新风空调等空调趋势品类订单量同比增长超5倍,中央空调多联机销售额增速超220%,便携式风扇、除湿机的成交额同比增长翻倍,制冰机成交额同比增长100%。
在北京一家大型家电卖场,空调、冰箱等传统家电销售区域人头攒动。销售人员介绍,近期空调和冰箱的销量大幅增长,不少热门型号甚至出现了断货的情况。
除传统家电外,一些具备创新功能的清凉科技新产品也备受追捧。在卖场一角,能够同时实现送风、加湿、净化空气三合一功能的冷风扇成为焦点。不少消费者正围在冷风扇的展示区前,仔细了解产品性能和特点。“这种冷风扇功能挺多的,感觉比普通风扇实用多了。”一位正在挑选冷风扇的消费者说。
随着生活方式向绿色化、品质化、便捷化转变,消费者对家电产品功能的需求愈发多样化。奥维云网大家电事业部副总经理杨超说,技术迭代,改善了空调的使用体验。例如,通过语音交互可以直接开关机,“防直吹”“无风感”让体验更舒适。“除了制冷刚需,健康、智能、节能成为消费者选购空调的重要考量因素。”杨超说。
海尔空调中国区市场总经理杜宏伟介绍,聚焦用户节能、健康需求,海尔推出了净省电和洗空气等系列新品。其中,净省电系列创新应用AI节能技术,缓解用户夏季用电焦虑。数据显示,6月下旬至今,苏宁易购全国新一级能效空调销售同比增长82%,其中哈尔滨、成都、青岛地区同比增长分别达到959%、195%、181%。
除空调外,风扇市场同样迎来增长。具备“送风、加湿、净化空气”三合一功能的冷风扇,成为许多消费者的新宠。便携式小风扇、冰垫等小型消暑用品,也因能满足人们在户外、办公等不同场景的降温需求,销量大增。例如,一些小型风扇设计成可折叠、可手持、可穿戴等多种形式,方便携带;冰垫则采用特殊凝胶材料,制冷效果持久,受到学生、上班族喜爱。
热浪席卷欧洲多国,空调在海外市场也迎来热销。海尔空调海外营销总监于晓晨说,凭借本地化解决方案和专业渠道布局,海尔空调成功登顶意大利专业渠道和西班牙零售渠道份额榜首。
杨超说,欧洲市场空调安装率较低,高温天气为中国空调企业打开销售增量窗口。一些企业已通过海外建厂的方式,深耕本土化生产和经营,扩大自主品牌影响力。需要注意的是,欧洲、北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都有相应的能效标准,空调产品出口要符合当地技术要求。
消夏活动多样
入夏以来,避暑游热度持续高涨。近日,中国气象局发布16条全国暑期避暑旅游路线,更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花海美景、森林穿越、帐篷露营、热气球……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松花湖度假区不断解锁清凉玩法。松花湖度假区市场营销总监黄钟锐介绍,聚焦家庭避暑度假等需求,度假区孵化出“上青山看花海、上青山享露营、上青山越野跑、上青山观日出”四大主题活动,并联动城市文旅资源开通直通车,吸引暑期游客。
在贵州平塘县,水龙巡游的现场格外热闹。演员们舞动水龙,所到之处,游客们拿起各种装备向队伍泼水,龙身所至,水花四溅。据了解,耍水龙是平塘县布依族、苗族群众传统的民俗活动,把象征吉祥的水泼洒向彼此,寓意着祝福,水泼得越多,越能表达彼此的情感。
今年暑期,湖北将神农架、武当山、长江三峡、恩施大峡谷等知名旅游景区串联起来,整合9家5A级景区,打造“神武峡”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线路,覆盖山地、峡谷、湖泊、古建筑等多元地貌与景观类型,以“文化探秘+生态度假+民俗体验”为特色,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旅游需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青认为,“清凉经济”走热,正是创新消费场景、追求情绪价值的体现。他建议,在时间上,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满足暑期亲子游、清凉游的出行需求;在空间上,避免旅游资源同质化,将消夏活动与非遗技艺、户外露营、体育赛事等热点项目结合;在服务上,协调各方做好配套保障,保证夏季食品安全,延长夜间公共交通运行时间等。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开展多姿多彩的消夏活动。“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将组织300余场“好来、好玩、好购”活动;广西将围绕“潮玩暑期 惠燃广西”主题,推出2000余项文旅、餐饮、体育消费活动……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表示,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组织开展“购在中国”系列活动,指导各地结合暑期消费特点和地方特色,多措并举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创新优化商旅文体健深度融合,促进夏日消费持续升温。
夜经济焕活力
为避开白天高温,夜间消费成为夏日新热潮。各地夜市、啤酒节、音乐节等活动密集推出,带动餐饮、娱乐消费增长。某外卖平台数据显示,夜间(18时至次日凌晨2时)订单量占全天45%,小龙虾、烧烤、冰镇啤酒组合销量环比增长80%。
在北京国际财富中心的草坪广场上,“2025运河上的通州·通利福尼亚夜市”已经火热迎客,不少游客在此聚会、娱乐、品尝美食,放松身心享受惬意的夏日时光。
同样火热的还有潘家园夜市。夜幕降临,潘家园旧货市场灯火通明,不少文玩爱好者在此开始“淘宝”之旅。来自浙江的张先生是一位资深文玩爱好者,他说:“这次北上就是奔着潘家园夜市来的,自己主要喜欢手把件、玉器摆件,打算在这里淘上几件称心的物件,不管价格高低,只要看上眼就收入囊中,也算是没有白来一趟。”
当绿茵场上的激情与古城夜色相遇,一场属于扬州的“夜经济”盛宴正火热上演。今夏,扬州文旅以“跟着‘苏超’游扬州”为主题,精心串联起瘦西湖、冶春、宋夹城、皮市街、虹桥坊等十余处特色夜市与消费场景,从运河畔的雅集到老街巷的烟火,从足球主题狂欢到非遗文创体验,再到龙虾啤酒的饕餮,活力四射的“苏超”不仅点燃赛事热情,更成为引爆扬州夜间文旅消费的强力引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天津的夜生活拉开帷幕。近日,海河游船金阜码头新航季推出清吧航班,游客可在晚风中轻摇酒杯,聆听现场演唱,尽览津城夜景。天津津旅海河游船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宋琳说,近年来,海河游船开发了津味早餐航班、相声演艺航班、音乐演出航班等特色文旅观光班次,让海河上“流动的舞台”满足更多国内外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夜市里人群如潮水般涌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市场内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处处洋溢着生活的烟火气和无尽的活力。与此同时,“宅家消暑”需求催生“懒人经济”,预制菜、半成品果切、冷泡茶包等便捷食品销量走高,生鲜平台半小时达服务覆盖范围扩大至三、四线城市。在线娱乐方面,视频平台暑期档会员订阅量增长30%,游戏、直播等“室内娱乐”相关消费同步提升。
深度挖掘潜力
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趋缓的大背景下,内需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稳增长的核心支撑。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
各地发放消费券、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等措施,进一步释放了消费潜力:上海“66夜生活节”近日启幕,从6月至9月,上海将推出130个主题特色夏夜活动,带动夜间经济发展;云南宣布暑期将组织开展3100余场群众文化活动,其中包括300多场“主客共享”重点活动,并将开展6项暑期文旅促消费措施;福建各地将在暑期开展3600多场活动,推出270多项惠民措施,创新打造六大文旅场景、开启五大文旅攻略,以多元业态激活消费潜能,打造文旅消费新矩阵……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在政策指引下,蓬勃兴起的夏日经济正以强劲势头为宏观经济复苏注入关键动力,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线上购物、户外体验等丰富选择,更在产业层面催生智能制造、定制化服务等新兴领域,加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塑消费市场格局,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深度挖掘夏日消费潜力需多方协同发力。”王鹏建议企业聚焦夏季消费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同时积极拓展消费场景,如举办消暑活动等,以此吸引消费者。在渠道建设方面,强化线上线下融合,提升消费者体验,扩大销售范围。
政府层面,王鹏建议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高消费意愿。同步加大对农村夏日消费市场的开发力度,改善消费环境,挖掘农村消费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