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法制报)
诱“祸”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郭婷苇 任俊颖
阿依尼尕尔·艾尔肯
“扫码免费领皮肤,低价代充、高价收号!”“加入粉丝群免费领明星签名照!”……当聊天框弹出这类消息时,青少年需警惕:这可能是电信网络诈骗分子投放的“钓鱼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深度融入青少年生活,电信网络诈骗分子也悄然盯上这一群体,部分青少年不幸沦为受害者。而更令人痛心的是,个别青少年模仿诈骗套路,伪装身份骗取钱财,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最终也因涉嫌违法犯罪要面临法律惩处。
暑期来临,青少年使用电子设备时间大幅增加,电信网络诈骗分子进入高度活跃期。为揭开他们的真实面目,提醒青少年避开“网络陷阱”、不触碰法律红线,守护其健康成长,近日,笔者就相关事项进行采访,为青少年带来一份“避坑”小指南。
追星少女的惊险“被骗之旅”
小芊(化名)是一名初一学生,也是某明星的忠实粉丝。她的QQ头像、笔记本封面到处都能看到某明星的身影。一天,小芊的QQ收到了一个写着某明星名字的好友申请,她毫不犹豫地通过了。不久,小芊却收到了“某明星”发来的“律师函”和“律师证”照片,对方还通过语音严肃指责小芊使用其照片作为头像的行为侵犯了其名誉权,构成了犯罪。小芊瞬间被吓得不知所措。之后,在“某明星”的诱导下,小芊一步步将父亲手机微信、支付宝的钱全部转了出去。就在她准备操作一笔巨额贷款时,被母亲及时发现。经统计,诈骗分子一共骗走了38000元。
“诈骗分子通过精准定位追星青少年,利用他们对明星的喜爱和敬畏心理,以及涉世未深、法律知识不足的弱点实施诈骗。他们出示伪造的‘律师函’和‘律师证’,让青少年难以辨别真假。此外,他们还会利用青少年害怕被家长责备的心理,以不通知家长为引导,诱使他们独自处理,从而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律师王丽娜深入剖析道。
一次“账号交易”引发的连环骗局
黄某某是一名爱玩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偶然间在某App上看到了大学生刘某某出售某游戏高等级账号的信息,遂花费810元购买了此账号。然而,收到账号后,黄某某却发现货不对板,立刻联系了刘某某。刘某某一口咬定是某App客服人员盗取了账号,并承诺帮其找回账号。之后,黄某某微信收到了一名自称是“某App客服人员”的好友申请。在其“申诉成功将获得十倍赔偿金”“账号找回”的诱导下,黄某某透露了自己的银行卡账号、密码以及登录银行App的验证码。直到银行卡大笔金额被转走,黄某某才意识到情况不对。其实,这名“某App客服人员”正是刘某某所扮,黄某某一共被骗取7020元。
“诈骗分子利用青少年对游戏的热衷和虚荣心理,通过连环套实施犯罪。”未检检察官介绍,“此类诈骗一般存在三大‘套路’,一是虚假商品引流,骗子发布低价优质账号吸引买家,实际并无真实交易意向;二是绕过平台交易,以‘平台手续费高’‘流程复杂’为由,诱导买家私下转账或使用其他支付方式,脱离平台资金监管;三是连环诈骗升级,在骗取首笔款项后,冒充平台客服以‘解冻账号’‘退还保证金’等理由,要求二次转账。等买家察觉情况有异时,为时已晚。”
一场“网恋”引发的资金危机
“以为在网络里骗人不会被发现,现在追悔莫及!”因参与诈骗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未成年人申某某懊悔不已。
申某某在网络上玩某游戏时偶然间结识了男子黄某。因黄某游戏账号装备级别高,申某某以为其经济条件颇佳,遂虚构女性身份与黄某加上微信,不久二人便确定了“恋爱关系”。之后,申某某以玩游戏买皮肤、现实生活中买项链、生病住院等借口,共诈骗黄某21185元。直到申某某突然失联,公安机关介入后,黄某才发现对方是一名男性。
“部分青少年因法律意识淡薄,将网络诈骗视为‘玩笑’或‘赚钱捷径’,有的甚至在社交平台分享作案‘经验’,形成不良效仿风气。”未检检察官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同样需承担法律责任,即使未达刑事责任年龄,也将面临治安处罚、家庭教育指导等惩戒措施。”
检察官支招:全方位守护网络安全
“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泄露,转账汇款多核实;学习娱乐规划好,科学上网记心间。”“低价票务不心动,私下交易是陷阱;明星私聊不盲从,粉丝任务不轻信;钱财交易多警惕,理性追星记心间。”未检检察官结合办案经验,总结出两套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口诀。
同时,检察官提醒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与日常监管。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拒绝网络沉迷,理性对待追星和游戏,让他们明白虚拟世界中的“美好”可能隐藏着巨大风险。另一方面,家长要妥善保管支付密码,避免因孩子误操作被诈骗分子诱导而遭受财产损失。
此外,青少年自身也要谨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虚构身份骗取他人财物,即使只是“小打小闹”,都可能触犯法律。若发现可疑情况或不慎遭受诈骗,应立即拨打检察热线12309或反诈电话96110,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共同守护清朗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