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实感的文字自有千钧之力
创始人
2025-07-18 10:09:38
0

(来源:廊坊日报)

转自:廊坊日报

“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近日,一位60岁农民工大爷挑战写作1957年高考同题作文《我的母亲》。他的文字质朴而真挚,让无数网友泪目,也引发了人们关于文学本质和人性共鸣的深刻思考。

北京日报

“心有诗歌”让朴素的生命广阔无垠

一段时间以来,“素人”写作频频出圈。名字带“诗”的农民工刘诗利在《人民日报》上发文,“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初三女生张潇冉在《旧轨还乡》中写道,“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沂蒙二姐”吕玉霞指着地里的瓜念出,“这不只是瓜,这是日月轮回的星辰……这是汗珠滴落的皎洁。”他们的年龄不同、阅历迥异,但他们的文字无不发乎于心、质朴纯粹,均引发了全网共鸣。

“每次翻开书,都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从一位位“素人”写作出圈的案例中可以看出,“田埂”与“诗行”,“工地”与“写作”的距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无论置身何处、际遇如何,任何人都可以热爱书籍、拥抱文字,都可以凭借对读书、对人生的别样理解,构筑起精彩富足的精神家园。换个角度看,正是那些生活的粗粝,无尽的远方,甚至是“不足为外人道”的经历,给了每个人不一样的感知触角与生命体验。在书里阅读,在生活里修炼,这些心得沉淀到了岁月里,终将成为最璀璨的明珠。

内蒙古日报

最是真情动人心

大爷的文字里,藏着最朴素的真情实感。他写母亲“天不亮就起,摸着黑才歇”,写自己扛水泥时“想着母亲端大铁锅的劲儿,力气就又上来了”,写30年没叫过妈妈,“等扛不动了就挨着那堆土躺下”……这些从心田流淌到笔尖的文字,没有华丽辞藻,没有精巧结构,甚至带着口语化的“土气”,却在短视频平台掀起一场关于“好文字”的讨论。原来,最能戳中人心的,从来不是雕琢过的完美,而是带着温度的真诚。

好的文字,从来都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文心雕龙》说“情者文之经”,这里的“情”不是矫揉造作的伤春悲秋,而是对生活最本真的感知。在这个AI能“写”论文、“造”小说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真挚的文字。技术可以模仿结构,却复制不了母亲补衣服时的针脚;可以生成催泪故事,却模拟不出农民工扛水泥时磨出的老茧。文字的温度,最终要落在人的身上,是你我共同的记忆,是每个普通人的悲欢,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共情力。如大爷这般,用最简单的语言,讲述最真实的故事,反而更容易打动人心。

南京日报

“工地大爷”笔下的

《我的母亲》为何让人泪目?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压缩了情感表达的空间。因此,当“工地大爷”的文字如清泉般流淌时,久旱的心灵自然为之震颤。这印证了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基本物质需求满足后,人们对情感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会愈发强烈。

而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这一事件也打破了人们对“底层表达”的刻板印象。以往,建筑工人等群体在公共舆论场中常常是被代言的对象,鲜有机会自主发声。这次,“工地大爷”通过文字实现了自主表达,让公众看到了这个群体丰富的精神世界。这种“去他者化”的呈现,比任何刻意的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这场由一篇作文引发的全民共情,也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它提醒教育工作者,语文教育不应仅限于技巧训练,更应滋养心灵;它提示内容创作者,真实的力量远胜于精心的设计;它告诉社会大众,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不要遗忘精神家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西部晨会】方大特钢:2025... (来源: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银行】寰宇通汇系列六:摩根大通:传统银行巨头的数字金融新范式【钢铁】...
南亚新材股价跌5.03%,易方... 7月18日,南亚新材跌5.03%,截至发稿,报40.78元/股,成交1.18亿元,换手率1.21%,...
华为申请注册日照金山商标 转自:财联社【华为申请注册日照金山商标】财联社7月18日电,天眼查App显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近日申...
专访丨金砖合作机制为全球治理改... 来源:新华社新华社里约热内卢7月16日电专访|金砖合作机制为全球治理改革注入“南方力量”——访英国学...
可口可乐之后,百事可乐称愿意改... 当地时间本周四(7月17日),百事公司表示,如果消费者有需求,其饮料产品也将使用蔗糖。此前,美国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