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品质绘就城市发展新画卷
——甘肃省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近年来,从生态环境改善到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从治理效能增强到民生福祉增进,甘肃全省城市发展亮点纷呈。
全省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9.67%,燃气普及率达到97.98%,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8.89%,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5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39平方米,相比2015年均有明显提升,部分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全省城市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推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持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筑造“宜居品质”,让城市更加舒适便利
“好房子”作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基础,更是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核心要素。
省住建厅制定出台了“好房子”建设标准,坚持用“好设计”,让每一平方米都能够物尽其用、物有所值;坚持用“好材料”,不断提升建筑材料的保温、隔热、防水、环保等性能;坚持用“好建造”,强化科技赋能,推广绿色建造、智能建造等新型的建造方式;坚持用“好服务”,下大力气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坚持用“好管理”,建立完善房屋生命周期管理长效机制。
全省各地把“人的宜居”放在城市工作首位,新房子要建成好房子,老房子也要实施更新改造,变得安全、舒适。各地聚焦楼道革命、环境革命、管理革命,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6933个,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更新水气热等各类管网6400公里,建筑节能改造面积2370万平方米,增设社区服务设施、便民服务网点1396处,增设停车位6.85万个、充电桩1.55万个,老旧住宅楼加装电梯3985部……
“好”不仅体现在可以触碰的“硬件”上,还体现在良好的管理、服务和社区氛围等“软件”上。
从4元钱的老人暖心早餐到儿童主题公园,从智慧报修小程序到村居“双地址”改革,金昌市金川区昌安里社区以“一老一小”服务为切入点、智慧治理为基础、城乡融合为创新点,完整社区试点成效显著,其经验做法入编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三批《完整社区案例集》在全国推广。
2025年-2026年,全省将在20个社区开展省级完整社区试点,重点围绕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活动空间、物业管理、社区管理机制等6大方面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打造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让群众生活更便捷舒心。
绘就“美丽图景”,让城市更加绿色低碳
在美丽城市建设中,甘肃秉持生态优先理念,绘就城市发展绿色画卷。
全省持续推动生态修复,全面完成18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张掖、平凉黑臭水体治理示范项目取得显著成效。持续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提质扩容,全省城市、县城93座污水处理厂中已有88座完成了一级A提标改造。全省6个地级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4%以上,兰州市、嘉峪关市、庆阳市获批国家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城市公共供水漏损率已稳定控制在9%以内,定西市获批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重点城市。
垃圾分类回收是城市治理的一大难点。全省坚持因城施策,不断健全制度机制、完善分类体系、开展宣传发动,群众参与度持续提升,低碳理念融入生活日常。全省建成生活垃圾焚烧设施14座、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10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实现了垃圾“变废为宝”的绿色转型。
城市绿化工作绘就了城市发展的底色。目前,全省挂牌保护城市古树名木1932株,守护住岁月沉淀的绿色瑰宝。全省5个城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7个县城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全省建成城市公园554个、“口袋公园”691个、绿道2330公里,轮换开放草坪321公顷,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让市民在绿意中共享生态福祉。
锻造“韧性肌体”,让城市更加安全可靠
夏季,内涝防治是各大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此,我省不断加强内涝防治,城市防灾能力显著提升。全省积极推动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2022年以来,全省实施城市排水防涝改造建设项目108个,消除积水点168处,改造雨水管网1191公里、污水管网2525公里,城市排水能力显著增强。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庆阳、平凉等地海绵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庆阳市海绵试点建设探索出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庆阳模式。
全省各地加强管网改造,努力让群众脚下安全更有保障。抢抓“两重”政策机遇,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项目262个,已更新改造水气热等地下市政管网6965.9公里,持续提升城市“里子”工程、韧性水平。聚焦燃气安全领域,全面完成2718公里燃气老旧管道更新改造和879公里“带病运行”燃气管道专项治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编制《甘肃省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技术标准》地方标准,全省累计加装城市基础设施智能监测设备3.7万余套,有效覆盖管网9000余公里,城市韧性逐步增强。结合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在燃气管道加装监测设施设备11145套,覆盖监测管网3208公里。
全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全力以赴抓好安全生产、提升城市韧性,让城市发展更安全。
激活“文明智慧”,让城市更加人文高效
甘肃,历史文化厚重。全省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个、名镇8个、名村5个,省级名城8座、名镇7座、名村5座,累计划定历史文化街区32片、历史建筑316处。
多年来,我省坚持保护与发展平衡、传承与创新并重,持续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锚定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文明城市建设协同推进,持续擦亮文化名片底色。
全省从规划编制、建设管控、活化利用、资金投入、教育培训、部门协同、效果评估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链条制度设计,完善制度体系,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文明城市建设提供坚实制度支撑。连续3年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展省级专项评估,指导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完成保护规划编制、报批等工作,坚持规划引领,不断提升全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
敦煌市将苏家堡人民公社大礼堂活化利用为莫高农耕博物馆,用于展示敦煌地区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的基本风貌。嘉峪关市在保持历史建筑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对志强街区原酒钢职工宿舍进行修缮和加固,活化利用改造为嘉峪关市时代记忆展示馆。各地坚持以用促保,积极推动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掀起活化历史文化载体热潮。
全省14个市州已完成了市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国省市三级联网互通、数据共享,城市治理更加精准高效。全省深入开展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各地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推动城市治理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转变,智慧应用渗透城市肌理,治理效能持续跃升,城市运行更加智慧,城市治理日趋精细。
责任编辑:陈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