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广州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共推动解决问题近2.8万个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一枚小小的二维码,实现群众与人大代表的全天候双向奔赴。17日,广州举行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2023年3月起,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600多个人大代表联络站统一进行编号赋码,并成功打造“民意码上说、实事马上办”工作品牌,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微实事。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广州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共推动解决问题近2.8万件。
代表联系群众“全天候”“零距离”
2023年3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给全市代表联络站贴上“数字身份证”——统一编号赋码。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像按下民主实践的“加速键”:2025年上半年,群众扫码反映事项达2.22万条,是去年同期的5.7倍;同时,人大代表联络站线下接待群众1.92万余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01万余条。
在广州,市民提出意见建议,可以有多元化的渠道。
以天河区石牌街道穗园片区为例:线下,穗园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设在社区里,由社区居委会主任担任联络站站长,确保联络站“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线上,在联络站外、各社区、商业楼宇等地方宣传推广联络站二维码,以数字化打通民意搜集“最后一公里”。与此同时,还组建一支民情联络员队伍,建立“民声微信群”,构建“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群众”沟通模式,延伸人大代表收集社情民意的“触角”。
在白云区黄石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设在日流量超3万人的地铁口,方便群众反映社情民意;在黄埔区大沙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通过“收集议题—确定议题—议前调研—议事协商—公开公示—跟踪落实—群众评价”七步流程,鼓励群众充分表达意见建议,实现“由民作主”。
这些生动场景背后,是一套严密的制度设计。近年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落实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六有”标准(即有场地、有人员、有制度、有活动、有经费、有设备)和“三化”要求(即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常态化运行),并结合广州实际,制定出台了《广州市各级人大代表进社区联系群众工作办法》等多项制度和工作指引,让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通过推进代表联络站规范化建设、编号赋码、建立民情联络员工作机制等一系列“组合拳”,真正实现了代表联系群众“全天候”“零距离”。
解决小问题赢得“大民心”
解决天河区穗园东街人行通道被非机动车堵占影响行人车辆有序通行问题;解决越秀区北京街仙湖社区门前破损路面重新铺装问题……这些都是代表联络站在收到群众扫码反映问题后,由进站代表推动及时解决的,得到了群众广泛认可。推动解决的是“小问题”,但是代表却赢得了“大民心”。
建立“代表接待群众、收集问题、提出建议、交办督办、反馈评价”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确保群众反映问题得到快速响应解决,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微实事。一组数据见证实效:去年,广州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共推动解决问题3.8万余个;今年上半年共推动解决问题近2.8万个。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广州基层人大推进联络站建设也涌现出了诸多亮点。天河区聚焦“拼经济”,建立100个人大代表民营企业联系点,推动解决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发展方面的困难问题120件;白云区着力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感知点,按照“建成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目标,打造“1+10+N”三级梯度建设体系,选树1个标杆,培育10个特色点位,推动24个镇街全覆盖建设感知点。
走访广州各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最打动人的不是华丽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民生小变化。正是这些微小而确定的民生小变化,写就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道理。
编辑:邬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