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社区不仅是居住的容器,更是生活的剧场。这里,一碗饭的温度能焐热独居老人的黄昏,一趟接驳车的准时能熨平上班族的焦虑,一场邻里茶话会能消融钢筋森林的凉意——这座城市正用最朴素的智慧诠释:真正的民生工程,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对每一个具体生命的细微体察中。
吃出温暖
不久前,盘龙区金辰街道金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食堂”揭牌运营,热腾腾的饭菜不仅温暖着老人们的胃,更温暖了他们的心。
走进宽敞明亮的食堂,饭菜香气扑鼻而来。红烧肉、剁椒鱼、时令蔬菜、养生汤……30多种菜品及甜点水果循环供应,对于老年人及特殊人群,食堂还推出了贴心的优惠政策。正在排队打饭的一位老人笑着说:“这里的菜少油少盐,特别适合我们,菜品还多。”
食堂根据老年人的营养需求和饮食习惯,精心设计食谱,确保低盐、低糖、低脂,同时兼顾营养均衡。而且,所有食材当天采购,由专业厨师烹饪,既保证口感,又让老人吃得健康、放心。
“我们要让老人吃好,还要把食堂打造成一个温暖的交流空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未来食堂将定期开展健康饮食讲座、生日会、节日聚餐等活动,让老年朋友在这里吃饱吃好,还能找到陪伴和欢乐。
午后的阳光洒在宜良县鱼龙街老年幸福食堂的玻璃门上,90岁的王老先生刷完卡,端着热腾腾的餐盘在阳光下落座。“在这里吃饭比在家里还舒心,不仅味道好,还有邻居聊天。”老人的一番话,道出了大家的共同感受。
鱼龙街老年幸福食堂在宜良县民政局大力支持和监督管理下,由宜良县慈善协会按专业化要求,委托市场主体具体开展经营和管理,并通过吸引慈善捐助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助力养老助餐服务。具体经营者在有盈利的情况下,每年向宜良县慈善协会捐出部分收益,用于养老、助老服务,形成一个共建共享、多元参与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模式。
其实,自2016年试点老年助餐服务以来,昆明市的幸福食堂就逐渐在各社区落地。它们不只解决老年群体吃饭难问题,更映射出这座城市对社区服务的全新理解。
摆渡幸福
呈贡区龙岭社区,一场特别的“妈妈茶话会”正在进行。每月固定时间,龙岭社区的妇女群众都会与社区妇联干部围坐畅谈。社区妇联干部详细记录妇女群众提出的育儿教育、家庭关系、社区环境等方面的“金点子”和急难愁盼问题,形成需求清单并推动落实。
这个名为“妈妈茶话会”的沟通平台,以轻松氛围打消了传统调研式的距离感,成为社区收集妇情民意的重要渠道。针对茶话会反映的儿童活动频次低问题,社区迅速组织志愿者和“妈妈”开展“龙岭妈妈一路童行”系列活动;针对老年居民就医不便问题,协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兼职委员制”单位开展上门义诊。据统计,该社区茶话会已累计开展12期,收集有效需求15条,推动解决问题12项,切实做到“她”有所呼、我有所应。
“这些看似平常的‘家长里短’,正在成为社区治理和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宝贵资源。”龙岭社区工作人员说。
相隔不远的龙潭山社区,幸福社区生活有千万种模样——它藏在非遗刀画的笔触里,落在健康养疗的关怀中,融在家政、托管的烟火气间,也绽放在邻里共学的笑容里。
720平方米的闲置空间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青创实验室”里,云南民族大学的非遗刀画课让老人们重拾手艺,中医药团队的“香韵岐黄”养生课堂成了白领的减压站,16个青创项目像一个个“社会企业微集群”,用市场化的方式填补着社区服务的空白。
7月15日清晨,霖雨桥站的首批公交地铁高峰接驳专线准时发车,这条像“社区摆渡船”一样的线路,7分钟就能直达北市区公交车场,让早高峰“从被窝到地铁”的焦虑变成“公交即发”的从容。这种“需求导向型”的交通服务,正是社区服务从“有没有”向“准不准”转变的最好注脚。
从“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单”,从“行政主导”到“多方联动”,从“解决需求”到“创造幸福”,昆明的社区服务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每一口饭菜,每一个“金点子”,在这座春天的城市里,都是一场关于温暖与连接的美好实践,这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在述说着昆明人的幸福。
记者徐晓俊 实习生张语欣报道
上一篇:重要矿种找矿收获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