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梦菲
万里黄河,裹挟着上游高原的泥沙,奔涌不息,最终在东营这片土地上,冲积出一片广袤而独特的金滩。这里,黄河的浊浪与渤海的咸潮相拥,现代渔业的蓬勃生机与古老黄河文明的深沉根系奇妙地交织相融,共同奏响了一曲河海交汇的独特乐章,吟唱着岁月的故事与时代的变迁,也谱写着咸淡水交织的生态奇迹。
天还没亮透,金泥湾已经悄悄忙活起来。“以前养鱼看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当家。”这里的水产养殖户声音里带着些许回忆,“十年前可不是这样。那时候池塘是‘死水’,夏天一闷就泛着腥臭味,虾苗成片死,一年忙到头能保本就谢天谢地。”这循环流转的水,就像黄河伸来的毛细血管,让金泥湾的渔业扎下了可持续的根。在这片广阔的“泥湾子”里,就藏着当地居民的致富密码。南美白对虾像银线似的在养殖池水里穿梭,刚投下的虾苗碎银般闪闪烁烁。看似不起眼的墙角处,尾水处理系统正默默运转,驯化过的菌群像不知疲倦的清洁工,把水体滤得干干净净。连片的养殖池水面反射着碎金似的光——那是技术扎下的根,正结出沉甸甸的希望。
滩涂上的热闹,总比养殖车间里更鲜活。潮水刚退,泥滩像块刚掀开的巨大绒布,赶海的人已星星点点散在上面。金泥湾特有的拖拉机摆渡车“突突”地往前跑,载着拎小桶的游客驶向潮水刚退的泥滩。脚刚沾泥,铲子一翻,白蛤、文蛤就从湿凉的泥沙里冒出来,惊得人直拍手。一脚下去,有时还会有夹脚的螃蟹引得人咋咋呼呼。不远处,白发老人蹲在孙子旁边,手里的柳条篓晃悠悠的。“你太爷爷那会儿,就用这篓子在黄河边捞鱼,一家老小全靠它。”老人从篓里拿起一个文蛤教孩子辨认,篓子的模样,竟和博物馆里的老渔具一个样——原来黄河边的营生,早把根扎进了时光里。
日头往西斜时,湿地披上了一层暖融融的光。远处的风力发电机转着大叶片,影子在地上慢慢挪,划出一道道弧线。海洋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基地里此时正热闹,馆里精心陈列的1200多件海洋生物标本和模型把游客圈了个严实。作为东营市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海洋环保研学基地,这里的每一个玻璃展柜都仿佛凝固了时光,每一件展品都在讲述这片湿地如何在河海拉扯间,养出了这么多鲜活的生命。这些无声的“时光使者”,引得孩子们好奇地围拢,透过这个窗口了解、感知、学习、探索这片蔚蓝世界。驻足其间,不禁令人感慨:千百年来,黄河口先民积累下的渔业智慧跨越漫长岁月,却依旧闪烁着不灭的光芒。
当夕阳的余晖将辽阔的滩涂染成一片醉人的酡红,大地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现代“千里江山图”。暮色渐浓时,潮汐音乐节的灯光亮了起来,金泥湾的热闹也在此刻达到高潮。渔民歌手抱着吉他走上舞台,骨节粗大的手指扫过琴弦。他嗓音浑厚,将祖辈口耳相传的黄河夯号娓娓唱来。那调子又野又亲,像浪头拍着泥滩,让听者情不自禁地随之摇摆、哼唱,沉醉在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独特黄河文化氛围之中。弦歌未歇,文明的脉搏在此刻同频共振。
如水的月光静静流淌在金泥湾的海面上,泛起粼粼碎银。远处,工厂化养殖车间的灯还亮着,如同镶嵌在夜幕中的明珠,映照着产业发展的坚实步伐。
湿润的海风轻拂面颊,裹挟着大海特有的咸鲜气息,与远方黄河低沉的涛声交织缠绕,在无垠的夜空下共鸣。金泥湾的歌,原是这样唱的——既有拖拉机的突突声,也有老篓子的晃悠声;既有循环水的哗哗响,也有夯号的吆喝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河与海在这里抱得紧,古与今在这里走得近,这曲长歌,还得接着往远了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