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马小飞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高等教育已成为人类文明对话与知识共享的重要桥梁。然而,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张力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构建开放包容的高等教育生态,推动跨文化对话从表层交流向深层协作演进,成为全球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需要突破传统教育边界、重构高校课程体系、创新高校科研机制、建立文化互鉴长效机制,进而以更广阔的视野重构高等教育格局。
完善国际交流机制:
构建多层次合作网络
完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机制是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深化与国际组织的战略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组织的活动,动态把握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最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科研动态等,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赢得更多国际教育资源。例如,积极主动对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大学联盟等国际化教育组织,参与国际教育标准的制定、跨国教育项目的研究等,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建立“校际—区域—国家”三级合作体系。在校际层面,与国外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一对一深度合作关系,整合双方优势资源,通过学分互认、课程共建等方式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在区域层面,紧抓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合作契机,与周边国家共建高等教育联盟,开展区域性学术论坛、联合科研项目等,加强区域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国家层面,加大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支持力度,制定有利于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法规,为高校开展必要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搭建国际教育交流平台,促进各大高校积极开拓国际化发展道路。
创新合作模式。依托数字化平台,借助数字化技术,开展线上合作,助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虚拟国际社区模式: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元宇宙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虚拟跨国交流与合作平台,开展远程协作实验、虚拟学术会议等活动和项目,实现各方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更丰富的资源。混合式交流项目合作模式:开展“短期+长期”混合式交流项目合作模式,其中短期项目包括暑期联合培养夏令营活动、热点话题专题研讨会等,长期项目包括学年内互派交换生、合作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等,以此加深双方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加强文化教育:
培育多元包容的教育教学生态
加强高等教育文化教育是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构建沉浸式多元文化课程体系。开设跨文化必修课程。开设以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的系列课程,通过系统的教学和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文化、历史及价值观,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开发特色文化体验课程。数字化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场景的成熟应用,为特色文化体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可能。高校可以依托VR、AR等数字化技术,创造性开展元宇宙教学,在虚拟世界中创设各类型跨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让学生在虚拟实践中感知不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跨文化视角。立足本校实际状况,依据不同专业课程属性,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融入跨文化视角,例如在工程课程中探讨技术标准的跨国差异。
打造国际化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无边界校园,引导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深入交流;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组织成立特色跨国学生社团,大力支持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的举办,在实践中推动不同文化交融。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活动。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文化论坛等高水平国际学术活动,邀请全球专业专家学者分享多元文化视角和知识,培养师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意识。推动文化使者计划。与合作高校联合组织文化大使活动,选派学生担任国际学生向导,在介绍中国文化的同时,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双向促进文化深度交流。
建立文化冲突调节机制。安排专业人士成立跨文化咨询中心,除了日常向全校师生普及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知识之外,提供文化适应辅导、冲突调解服务等,帮助学生解决文化误解和冲突问题。开发文化智能工具。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依托数字化技术开发智能工具和在线平台,设置跨文化习俗查询、跨国社交礼仪指南等自助服务功能,拓展跨文化交流与合作途径。培养文化调解员队伍。选拔具有跨文化视角、拥有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经验的师生组成文化调解员队伍,邀请专业人士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合格之后上岗,协助跨文化咨询中心处理校园文化冲突事件。
培养跨文化能力:
构建系统化培养体系
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能够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设计阶梯式能力培养方案。综合考虑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学生特性,分层分类搭建个性化的能力培养体系。基础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认知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此为基础设置跨文化教育通识课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跨文化案例分析等模拟训练;提升阶段,注重学生跨文化实践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高校应积极主动发力,为学生提供参与联合国青年志愿者等真实国际项目的机会;深化阶段,在学生基础跨文化认知与能力培养结束之后,应当进一步培养其在复杂环境中处理跨文化交流与合作问题的综合能力,高校应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与跨文化相关主题的专题研究及国际竞赛,以赛代练,实现跨文化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储备足够的后备力量。
建立跨文化能力评估体系。开发标准化评估工具。参照国际知名高校跨文化能力评估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全面、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包括跨文化适应程度、跨文化冲突处理能力等。实施动态跟踪反馈。定期对高校跨文化能力培养展开多维度、多视角的评估,动态生成个性化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报告,以此来检验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的实际成效,并为之后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建议。完善认证与激励机制。对于培养效能显著的团队及个人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嘉奖,并为其颁发跨文化能力培养认证证书,作为日后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此来激励更多的教师在跨文化能力培养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强化教师跨文化能力建设。教师是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关键执行者,其具备良好的跨文化能力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同时可以为学生树立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优秀榜样。实施教师国际能力提升计划。与合作院校互派骨干教师开展研学之旅,参与国际教学研讨会,逐步积累跨文化教学经验,为日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展双师共授模式。依据具体的培养目标,联合合作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发跨文化教学课程、教学案例、教学素材,并通过线上平台实施联合授课模式,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师跨文化能力。建立跨文化教学研究基金。每学年设立一定额度的跨文化教学研究基金,用来支持教师开展跨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并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研究反哺教学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征程不会止步,但无论如何发展,高校所承载的使命不会改变:以知识为桥梁、以文化为纽带、以教育为媒介,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应对全球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栋梁之才。为了实现这一使命要求,各相关主体皆应当携手共进,在开放与合作中书写高等教育新篇章。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下一篇:擎“思想之火” 照“昆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