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在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镇城底矿,每间隔20秒,井下甲烷浓度等1100多种安全监测数据便会上传至监测系统,24小时不间断。
“我的工作就是安装调试、维护检修安全监控系统和设备,监测井下有害气体变化情况,保障煤炭生产安全。”镇城底矿安全仪器监测工马黎明(见图,张冬冬摄)说。扎根一线20余年,马黎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十几项荣誉称号。
对安全仪器电路元件“一摸准”,对主要参数和技术性能指标“一口清”,对查找和排除故障“一手灵”,马黎明的技高一筹,源自数年如一日的钻研和琢磨。
“我从小就喜欢无线电,刚工作时便天天跟着师傅们琢磨各种传感器的结构、性能和原理。”马黎明回忆,“我当时的队长懂技术、爱钻研,经常自己焊接电路板,做一些小发明,能给工作带来大帮助。”
受队长影响,马黎明对工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厚。2007年,他第一次参加公司组织的技能比赛,获得第二名。“正是这场比赛,让我发现自己在技术上的不足。”赛后,马黎明买来行业杂志和技术书籍,还购买了数字示波器、电阻电容测量仪和数字万用表等工具,边学边干,苦练技能。
2021年的第十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安全仪器监测工比赛,对马黎明来说意义重大。这次比赛增加了安全监控系统融合改造、新技术、新装备等项目,具有挑战性。为此,马黎明坚持每天练习,光是网线水晶头制作这一项,一天就练习上百次。他把模拟比赛的过程录下来,寻找改进空间。一次次重复练习中,他的速度越来越快,完成一次演练时间由65分钟降至41分钟。最终,马黎明获得了第一名,也是唯一完成全部项目的选手。
这些年,马黎明研制“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模拟实验台”,有60余项创新成果,修复各类传感器1200多个,排除监控系统故障及事故隐患800多起,为企业节约成本200多万元。
作为一名一线技术工人,马黎明深知传帮带的重要性。2015年,“马黎明创新工作室”成立。“煤矿产业正在进行数智化升级,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我必须与时俱进,帮助大家掌握更多新技术!”他说。
走进镇城底矿安全仪器监测工机电实训基地,6000伏高压电实操系统正发出低沉的嗡鸣声。这里配置的智能化教学设备,能将井下复杂的机电故障转化为可视化模型。
“过去学维修,靠口传心授,现在通过可视化模型,学员能直观看到设备内部运行机理。”镇城底矿高级工程师赵若鹏说。这是“马黎明创新工作室”创新的“三维故障树教学法”,将传统的培训周期压缩1/3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培训合格率。
这两年,镇城底矿实施“青蓝计划”,鼓励优秀技工与新员工签订“师徒协议”,建强技工队伍。马黎明积极响应,为矿上培养出5名技师、17名高级工,3名徒弟获得过集团公司技能竞赛第一名。他说:“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有责任将专业技能传授给更多新人。只有大家的技术素养都提高了,煤矿安全发展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如今,“马黎明创新工作室”扩建完成,工作室从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小屋变成了占地近700平方米的两层楼,补充了各种先进设备,人员也扩充到20多人。“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希望依托工作室推动产学研融合,为煤矿安全贡献更多力量!”马黎明信心满满。(记者 付明丽)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17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