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
转自:中国政府采购报
【书趣】
地铁上的“移动书房”
■ 朱明坤
地铁车厢如巨兽的肚,每日吞吐无数奔忙的人们。人挤作沙丁鱼罐头,却在方寸之间辟出精神孤岛。低头垂首处,自有一道道无声的书脊悄然耸立,勾画出城市流动的风景线。
晨光熹微的一号线,是都市阅读的浮世绘。制服笔挺的年轻人塞着耳机,指尖在手机屏上疾速滑掠,财经快讯、八卦短讯如走马灯闪过。那眉头紧锁的专注里,盛着工作绩效沉甸甸的分量。侧旁戴老花镜的先生却似身处另一个时空,膝头摊开厚厚的一本书,纸页泛着柔和的旧黄。他指尖轻抚字行,偶尔抬头,目光穿过摇晃的人影投向窗外飞逝的楼群,仿佛在书页与现实的缝隙间,打捞沉落的历史碎片。
最是难忘那个穿校服的女孩。她紧抓吊环,身体随车厢摇摆如风中芦苇,左手却稳稳托着一本《三体》,书脊已磨出毛边。隧道灯光明明灭灭掠过书页,也掠过她时而蹙紧、时而舒展的眉头。读到入神处,连书包滑落肩头也浑然不觉。她睫毛低垂的剪影映在车窗上,与疾驰而过的广告霓虹重叠,竟似一幅喧嚣与沉静交织的奇异版画。
午后的车厢,空气微浊。一位阿姨靠着门柱,手机支在买菜的小拖车扶手上,屏幕里是宫斗剧的刀光剑影,音量低微。她看得入神,嘴角随剧情起伏,手里无意识地揉搓着装葱的塑料袋。对面小伙则捧着电子阅读器,荧光幽幽映亮他年轻的脸庞。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代码教材,他嘴唇无声翕动,指尖在膝头模拟敲击。此刻的颠簸车厢,竟成了他奔赴未来的移动自习室。
亦有别样“阅读”。壮汉虎口纹身狰狞,却专注地盯着手机里的婴儿视频,笑意柔化了眉间沟壑;妆容精致的女士滑动着旅行博主的异国图集,眼神飘向远方;还有人闭目塞听,耳机隔绝喧嚣,胸膛起伏如静水深流。读生活百态,读心之所向,亦是一种无言的开卷。
列车轰隆,碾过轨道。那薄薄书脊或小小屏幕,悄然撑起一方方精神穹顶。原来碎片化时代,深度阅读并未消亡,它只是藏进了城市的褶皱里。那低垂的头颅与专注的目光,恰是城市精神不死的微光。它们提醒着,纵使肉身困于方寸奔忙,心灵仍可借由字里行间,挣脱物理的禁锢,触摸永恒的星辰大海。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