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建国西路,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之一。
作为衡复风貌区内的重要路段,其日常车流量较大,沿线历史建筑丰富。原先这里的白色混凝土路面布满沟槽,架空线交织错乱,在台风来临时常发生路面积水和架空线脱落的情况。为进一步提升该路段精细化、精准化管理水平,徐汇区建管委牵头信息、燃气、合杆、排水、市政等条线协同推进全要素改造,实现建国西路的“里通外畅”。
“里”通——曾经“天上飞”的杂乱架空线转为“地下走”,空间上的“化繁为简”让城市天际线更加清朗。同时,原有的老化燃气管、排水管也得到了一体化的更新,提升了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保障出行安全性。
“外”畅——经全要素治理,完成机动车道、人行道翻新,路面烂塘修复,缘石坡道衔接顺畅,实现道路通行品质的全面提升。创新采用“板块注浆+沥青铺设”的方式进行修复,实现“白改黑”,提升行车舒适度。
这只是其中一个剖面。去年以来,徐汇区建管委瞄准城市治理痛点,开出了“要素治理、感受为先、过程精控”的治理良方,为城区“舒筋活络”,打通精细化、精准化治理的“任督二脉”。
“全要素治理”疏堵点,“内外兼修”换新颜
今年上半年以来,徐汇区建管委落实“一路发起,多路协同”的工作机制——以架空线入地为引领,同步推进电力、燃气、排水、市政等相关工程改造,完成建国西路、漕溪路、宜山路(中山西路-凯旋路)等重要路段的全要素整治。
城市建设终究要以居民的感受度为落脚点,在推进架空线入地的同时,徐汇区建管委坚持“安全为先、通行有序、精细引导”的原则,通过“微更新”的方式同步推进港湾式公交站台建设——针对交通流量大、乘客密集的公交站台设置公交车专用停靠区,优化人车动线,减少通行堵点。结合适老化工作要求,增设无障碍坡道、盲道,并补全沿线盲道断点,提升困难群体出行安全性、便捷性。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交通功能,避免高峰期交通拥堵时的机非混行现象,徐汇区建管委结合蒲汇塘路架空线入地工程同步实施交通改善工程,取消原先的机非混行布局,优化道路断面,在路段南侧新增一根非机动车车行道,缓解了道路拥堵,提升了道路通行能力。
“过程精控”保畅通,民心工程更贴心
城市高质量发展既要坚持民心工程的高效、快速推进,也要注重施工过程的控制,减少对群众的影响,做到既管长远、也立当下。架空线改造因涉及占道施工而常在夜间开展,噪音污染、施工扰民等问题随之而来。为减少对周边居民影响,区架空线指挥部采取一系列“精细”行动。
一方面,做实做细施工组织。细化施工方案,减少施工对交通的影响,争取有条件的路段实施“白破夜做”“日间施工”。同时,优化施工工艺,结合现有废弃管道、箱涵开展电力排管,减少路面开挖,加快工程进度。
另一方面,加强条块结合。施工前提前与路段范围的居民区沟通施工方案和施工时间。正式进场前张贴安民告示,明确工程内容及工期节点,预留专线联系方式。
此外,还夯实巡查检查。制定巡查制度,开展现场检查,督促施工单位严格落实文明施工措施,合理安排夜间施工工序和时间,充分采取降噪措施,减少噪音产生。
三剂良方协同发力,为消除城市上空“黑色污染”、推进城区精细化精准化治理指明了清晰的路径,这不仅是城市物理空间的焕新,更是精细化、精准化治理理念的深度实践。下一步,徐汇区建管委将持续推进天平路、广元西路、宜山路、裕德等重要路段架空线入地整治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区精细化、精准化治理成效。
原标题:《精细化治理下,这条很出片的风貌区马路更chill了》
栏目主编:苏展 文字编辑:周辰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宛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