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贝壳财经
“这是我们带来的T87D Pro太阳能电动车,它的车身表面集成了高效太阳能板,非常适合城市短途通勤。”在链博会智能汽车链展区的一角,一辆造型独特的电动车被观众打量,车身上带有太阳能板。
从个人轻便出行工具到庞大的商用物流体系,再到支撑其高效运转的关键材料与基础设施,随着链博会上“黑科技”亮相,一幅覆盖全链条的绿色交通创新图景正加速铺开。
太阳能电动车。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摄醇氢方案亮出经济账:商用车降本数百万
新能源商用车的普及,成本与效率是核心考量。在智能汽车链展区,一辆绿色重型卡车跃入眼帘。吉利远程相关负责人向咨询者详细算起“经济账”:与动辄120万元的氢燃料电池重卡和约65万元的513度电纯电重卡相比,这款醇氢重卡的购置成本控制在55万元左右。目光转向城市公共交通领域,远程醇氢电动公交车已在多个城市投入实际运营,其每公里运营成本比同类型纯电动公交车低0.2元。按8年运营周期计算,单台车能节省约18万元。
在工程车辆领域,醇氢技术的优势同样转化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展台负责人以混凝土运输为例算了一笔细账:“年运输量30万方,纯电搅拌车需要配21台,而醇氢电动搅拌车15台就能搞定。少买6台车不说,还彻底省去了电力增容、充电桩建设、场地租赁这些大笔基建投入。”他指着模型强调,“光是购车和建站的一次性成本,醇氢方案就能比纯电方案省下400多万元。”
一辆醇氢重卡正在展出。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摄材料创新破解痛点:电池寿命提升,整车性能增强
绿色交通的腾飞,离不开基础材料的支撑。链博会上,一批关键材料领域的突破性成果集中展示,为解决行业痛点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先进制造链展区,中国中化的展台以汽车应用案例吸引专业观众。讲解员指着材料样品介绍它们在汽车上的关键作用:“这款环保高性能PU-RIM材料,保障汽车玻璃密封更安全可靠;蓝星有机硅粘接材料,确保IGBT器件既粘得牢又散热好;还有我们的环氧树脂储氢气罐方案,让储氢更安心。”这些材料解决方案覆盖了汽车密封、安全、轻量化、热管理、氢能利用等多个维度,展示了材料科技对提升整车性能的基础性作用。
动力电池核心材料的创新引人注目。贝特瑞携手产业链伙伴问界、小鹏、沃尔沃等,发布了其行业首创的BTR S+i石墨长续航负极材料解决方案。
技术负责人向媒体介绍:“硅基负极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但锂串扰、分散不均和热稳定这三大难题一直阻碍其广泛应用。我们的i石墨,是专为匹配硅基负极而生的。”“通过独特的材料设计,它与硅基负极协同工作,有效化解了这些痛点。”相比常规石墨,该方案可提升电池寿命20%,休眠容量保持率更高,存储性能提升超25%。
贝特瑞展台展出全固态电池材料综合解决方案。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摄港口物流探路低碳行
交通领域的深度减碳,离不开港口、航运等基础设施的同步绿色化。
招商局集团的展台,通过模型、视频和互动屏,呈现其在绿色港口与物流体系建设的实践。工作人员介绍,在深圳的妈湾5G绿色智慧港,纯电动正面吊和空箱堆高机已经投入应用,港口还正推行自动驾驶集卡与人工驾驶车辆的安全混行作业。此外,招商局港口集团、深能集团等联合打造的“深圳国际氢能产业示范港”项目被纳入深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八大重点推进事项清单。
招商局集团创建氢能示范港口。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摄中国贸促会副会长于健龙在链博会上表示,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并将绿色发展提升至核心战略地位,“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中国在推动全球清洁能源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高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总投资的三分之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全球首位。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