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洞见研报行业前沿
01
蓬勃发展,潜力无限
近年来,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 5,165 亿元,同比增长23.1%,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随着中国预制菜市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扶持政策的落实,到 2026 年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0,720 亿元。
(资料来源:汉鼎智库)城市化加快、生活节奏提速,人们在饮食上耗时减少,预制菜的便捷性契合需求;家庭小型化让小分量预制菜更受欢迎。叠加农业加工工业化、中央厨房及冷链物流技术升级,预制菜成平衡饮食质量与时间成本的优选,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破6000亿元。
02
核心驱动因素
需求与供给的双重发力
预制菜市场的快速扩张,源于需求端与供端的共同推动:
需求端:消费场景的深度适配
城市化水平提升使高线城市生活节奏加速,居民饮食耗时需求减少;家庭结构小型化,2020 年我国户均人口2.62人,“一人户” 家庭超1.25亿,占比25%以上,推高 “简易烹饪” 需求 —— 家庭规模越小,做饭的时间、食材及心理成本越高,预制菜的便捷性恰好契合这一痛点。
(资料来源:嘉世咨询)供给端:产业能力的持续升级
农业加工工业化、中央厨房标准化及冷链物流技术的进步,为预制菜的规模化生产、品质稳定与跨区域流通提供了支撑,从供应链层面保障了产业扩张。
当前预制菜产业已形成 “产品多元、主体多元、区域集聚” 的发展格局:
产品类型:覆盖全场景需求
按加工与食用便捷度,可分为四大类:
>>>即配类(处理后的生料食材,保留烹饪空间);
>>>即烹类(需简单烹饪,如腌制肉品);
>>>即热类(加热即可食用,如预制红烧肉);
>>>即食类(直接食用,如卤味、沙拉)。
品类从家常菜(红烧肉、宫保鸡丁)到地方特色菜(佛跳墙、酸菜鱼),再到细分场景(健身餐、儿童餐),全面覆盖家庭与餐饮门店需求 —— 餐饮企业通过预制菜可提升出餐速度、降低成本、稳定口味。
(资料来源:DT研究院)03
参与主体
全产业链协同布局
多类型企业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食品加工企业为核心力量(如安井食品品类丰富、双汇依托肉类优势、味知香专注预制菜);
>>>餐饮企业延伸产品线(海底捞将招牌火锅菜、绝味食品将特色卤味制成预制菜);
>>>农林牧渔企业保障食材供应(如国联水产);
零售企业通过渠道优势加速推广。
(资料来源:嘉世咨询)产业集聚:地域特色驱动的集群发展
依托地方风味与农业资源,我国已形成 6 大预制菜产业基地集聚区:青岛都市圈、成渝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武汉都市圈、郑州都市圈。其中,青岛都市圈以 583.5 亿元产值居首,成渝(293.6 亿元)、厦漳泉(263.9 亿元)紧随其后。各集聚区通过挖掘传统食品工艺、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资料来源:汉鼎智库)04
消费特征
C 端与 B 端的需求画像
C 端消费者:中青年已婚群体为主
22-40 岁中青年占比 85.2%,女性(62.1%)多于男性(37.9%);80.6% 为已婚人群,其中 68% 已婚已育,这一群体对 “便捷备餐” 的需求尤为突出。
(资料来源:嘉世咨询)B 端需求:外卖市场的强推动
外卖时效性要求倒逼餐饮企业提升出菜速度,预制菜成为关键解决方案 —— 使用料理包后,餐品制作时长可缩短 12 分钟,顾客等待时长降至 28 分钟。在外卖市场稳步发展的背景下,餐饮企业对预制菜的需求持续上升。
(资料来源:嘉世咨询)尽管市场前景广阔,预制菜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
食品安全与标准缺失:因缺乏统一标准,部分企业操作不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2024-2025 年 “315” 晚会曝光的行业乱象已影响消费者信任。
企业整合与龙头培育:多数企业仍处前期积累阶段,需通过整合上游供应链、创新中游产品、优化下游渠道,培育大单品与行业龙头(如安井通过并购布局上游、OEM 模式扩张品类、精细化打磨大单品)。
消费者认知偏差:部分消费者认为预制菜 “营养低、口味差”,限制市场拓展,需企业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宣传赢取信任。
(资料来源:嘉世咨询)当城市的闹钟催着脚步加快,当厨房的烟火气在忙碌中稀薄,预制菜的出现,恰似给快节奏生活按下了一瓣 “暂停键”—— 不必为备菜耗去两小时,不必为聚餐手忙脚乱,只需简单操作,就能让餐桌上有热菜香、有家常菜味,甚至有地方特色的烟火气。
它的走红,从不是偶然。一面是千万家庭对 “省时不将就” 的饮食渴望,一面是产业链从田间到餐桌的步步精进,让预制菜从 “应急选项” 变成了 “日常优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