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国防报)
1935年9月中旬,党中央率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直属纵队从四川巴西地区出发,经甘肃俄界向腊子口进发。当部队行至甘肃境内的瓦藏寺(即旺藏寺)附近时,遇到长征以来从未经历过的险阻——悬崖栈道。这些栈道是在崖壁上凿孔插桩、铺设木板而成,行走其上险象环生,脚下便是奔涌的白龙江水。更严峻的是国民党军队为阻挠红军北上,已将原有栈道悉数破坏,使其无法通行。
红军总部立刻命令工兵连火速修复栈道,确保大部队顺利通过。接到命令后,工兵连连长王耀南立即带队勘察地形,制订修复方案。随后,全连官兵被编成多个突击队:一个队专门清理岩孔中的残桩,一个队负责打入新木桩,其余几个队则集中力量铺设木板。
刚走出茫茫大草地不久的战士们,体力没有完全恢复,面对修复栈道的紧急任务,他们毫无怨言,立即投入到任务中。不到7个小时,工兵连就把通往瓦藏寺的3段栈道修复完毕,使部队得以顺利抵达寺庙附近进行短暂休整,而后继续北上。
行军途中,红军发现通往麻牙寺的必经之路——几处栈道和横跨白龙江的数座木桥均遭敌人严重破坏,修复工作面临极大困难。为争取宝贵时间,工兵连官兵立即投入紧张的抢修任务。在筹集木料时,虽然瓦藏寺内储存着大量木材,但总部明令禁止动用寺庙任何物资,甚至连寺庙院内和周围山上的树木也不准砍伐。战士们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分散各处向当地群众购买木料。这一做法赢得当地群众的支持和信赖,部分藏民主动提供帮助。
修复栈道期间,工兵连战士不仅要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面对意想不到的危险。施工中,排长李景富和几名战士遇到一道陡峭的崖壁无法打桩,战士们多次尝试攀爬都滑了下来。李景富见状,独自冒险攀爬。他将身体紧贴崖壁,手脚并用,终于成功登顶并打入木桩。就在他铺设木板时,脚下的石头突然松动,他坠入湍急的白龙江中。战友们以为他牺牲了,悲痛不已。然而,1个小时后,水性极佳的李景富竟抱着一块木板漂流数里后安全归来。
为加快修复进度,工兵连战士们集思广益。朱民新、陈三正和张立青3位江西萍乡籍战士,发挥参军前做篾匠的特长,创造性地设计出“吊桥式”栈道,大大减少了打桩数量,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经过连续奋战,工兵连成功修复了白龙江畔的几处栈道和木桥,保障了大部队顺利通过。此后,他们又跟随主力部队突破腊子口天险,穿越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最终胜利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如今,白龙江畔的古栈道和木桥已被现代化公路和桥梁取代,但红军当年抢修栈道的英勇事迹仍在当地广为流传。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红军战胜自然险阻的顽强意志,更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严明的纪律和非凡的智慧。
(王云山)
(中国国防报 2025年7月17日第四版)责任编辑:陶春晓
上一篇:外媒:中国磁悬浮列车技术令人惊叹
下一篇:7月17日午间涨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