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川航3U8912航班启程。银翼划破天际之时,第十一批83名浙江援藏干部人才,正式踏上西行之旅,奔赴西藏那曲。
万水千山,挡不住对口支援的脚步。自1994年对口支援大幕拉开,已有来自浙江的十批645名援藏干部人才前赴后继,从产业发展主战场到民族团结最前沿,在雪域高原奋发作为。
如今,新一批援藏干部人才开始书写为期3年的援藏答卷。青藏高原将再次见证两地人民共同奋斗的深情厚谊。
西藏那曲,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全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市,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当地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一半,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年均大风日数100天以上,坚硬的冻土层让树木也“望而生畏”……“远不过阿里,苦不过那曲”,这句俗语,曾是对那曲的真实写照。
浙江第一批援藏干部领队邢最荣,至今仍被第一次进那曲见到的场景震撼:“一片明晃晃的亮,让人睁不开眼睛。”那时,那曲大多数的百姓还住在铁皮顶的房子里,刺眼的正是屋顶反射的太阳光。
在那曲一条大街上,邢最荣掏出从杭州带来的一小瓶水和土,轻轻洒下。从此,家乡和他乡贯通了血脉。
“一定要让那曲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成为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的共同信念。
从“浙”到“那”,这样的连接,已走过30余年。
浙江自1995年开始选派第一批干部对口支援那曲,此后一任接着一任,超60亿元援藏资金注入羌塘大地,430多个援助项目落地生根,助力那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两地的感情记忆,因时更新。
去年5月20日,一则《跨越三十年的两封高原来信》的报道,同一天在《浙江日报》和《西藏日报》刊发。信中关于浙藏两地“爱和希望的故事”,在全国引起反响。
1995年,一封火烫的信,从浙江第一批援藏干部姜军笔下,飞到美丽的西子湖畔:“每个杭州人少吃一根棒冰,少抽一支烟,省下的钱可以建三四所希望小学……”随之,源源不绝的爱心涌向高原,一所所希望小学在当地落地开花,牧区的孩子背上书包,住进新校舍,从此改变了命运。
2024年,达扎旺堆作为那曲杭州希望小学的第一批学生,又写下一封回信,传递高原儿女的深深感恩。
从一封信、两地情筑起的那曲杭州希望小学,到现在设施完备的香茂乡小学,正是30余年浙江援藏工作和那曲变迁的生动缩影。
如今,行走在那曲,随处可见的“浙江味”,见证着“浙那一家亲”——
浙江首个援藏项目申扎县甲岗水电站,从1998年起给万千牧民送去光明;
浙二互联网医院那曲市藏医院分院成立,当地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浙江小区、杭嘉新村、浙江中学等民生工程,让那曲牧民一跃“走进”现代化生活……
那曲市中心,一条宽敞的马路贯穿东西。这条几经扩建的“浙江路”,是当地最繁华的街区,两边商铺林立,已是浙江在当地百姓心目中地位的见证。
每一批浙江援藏干部人才临行前,都要接受岗前培训,这次也不例外。
7月14日至15日,第十一批援藏干部人才进行了岗前培训。从课程设计来看,培训内容涵盖了学习掌握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民族宗教政策、对口支援工作业务以及高原保健知识等。
可以说,这为接下来的3年援藏工作,筑牢了思想根基、储备了实用技能、增强了奋进动力。
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是培训的重点内容,也是所有援藏干部人才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回顾30多年来,援藏干部人才不断摸索前行,积累了经验,明晰了方法,也留下了成就。
改善民生是头等大事。在那曲,民生项目一个接一个投入落地。每位援藏干部人才手中,都有一张项目计划表,修路、建房、援建学校和医院……内容虽各异,为民办实事的宗旨始终不变。援藏资金80%以上投到县及县以下基层、80%以上投到民生领域,自对口支援工作启动以来,这一“铁律”一直在延续。
如何发展产业,是援藏干部人才关注的另一个重点。
因为地广人稀、气候条件恶劣,有效施工期短,那曲产业发展的难度可想而知。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针对当地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这些年来,浙江把产业援藏作为促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努力实现援藏项目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如今,浙江援建的4500智能温室大棚里,黄瓜、芹菜等绿色植物生机盎然;第七批援藏干部充分利用夯错国家湿地公园资源,建成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文化旅游集聚区;2020年,首个实体产业援藏项目——西藏长荣娜秀集团有限公司落地比如县,成为当地最大的制造企业,此后又持续增资,在冷链配送、酒店旅游等产业多点开花。这些,无疑仍是今后援藏工作的重点。
接续前行,践行使命。第十一批省援藏指挥部指挥长盛乐表示,要继承和发扬浙江援藏30多年来的好经验、好传统和好作风,按照“那曲所需、群众所盼、浙江所能”的理念,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对口援藏工作,努力在雪域高原上再造高峰。
接过援藏工作的接力棒,新一批援藏干部人才出发了。
据了解,此次选派的83名援藏干部人才,分别来自有关省直单位和设区市,经过层层推荐和严格选拔,响应祖国号召,舍小家为大家。其中,专业技术人才56名,涵盖教育、医疗、数字化、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将为那曲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对于新征程,大家热情满满、冲劲十足。
舟山市岱山中学英语老师王黔东,是队伍中最年轻的,1999年出生的他,教学经验却很丰富,曾获得舟山市“共研提质”专题教研活动三等奖。现在,他将有一个新的身份——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英语老师。
“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我会尽最大的努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那曲的孩子们。”选择援藏的那一刻起,王黔东就已暗暗下定决心。
智力援藏,教育是重要一环。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副处长、第十一批援藏干部廖波表示,此次共有25位教师援藏,针对那曲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通过传帮带等有效途径,进一步带动当地教师业务能力和学科教育水平的提升。
同时,结合那曲人民的教育需求,利用浙江的教育数字化等资源,促进两地在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新的计划已经在酝酿中。“计划在今年8月,举办浙那两地青少年美育夏令营活动,邀请那曲的孩子们到杭州交往交流。”廖波说。
如何把资金、项目等优势资源导入那曲,当好浙藏两地的桥梁纽带,考验着援藏干部们的能力。
省援藏指挥部项目规划建设组组长徐凯翔说,当前正值“十四五”收官冲刺和“十五五”规划谋划的关键时期,将重点围绕深化“交往交流交融”、产业支援、民生保障等领域,系统谋划实施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援藏项目,全力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这是写在浙江省援藏指挥部墙上的红色标语。
面对艰苦条件和复杂环境的挑战,大家表示,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将扎实做好产业发展、智力支援、民生改善等工作,在服务当地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贡献。
当日傍晚6时许,飞机落抵拉萨。
带着浙江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支援西藏的一腔热情,新一批浙江援藏干部人才来了!(记者 张熙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