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缪林翔
在嘉高学习生活三年,我像一束满天星,吸收所有阳光和雨露,然后面对世界绽放我的微笑。那些我不会忘记的老师、同学,都是花丛中蜜蜂的留痕,他们曾为我酿蜜,把最甜美的记忆赠予我。花自香,光阴自流去。
毕业典礼上,我看到能歌善舞的同学上台表演,展示着青春该有的璀璨姿态,眼眸满含不舍和留念。当我的注意力集中到告别特辑视频上,看见老师们一个个不言不语,只是抓着用马克笔写上“再见”的牌子,跟我们挥手道别,我的心更是被无形的手一揪而紧。环卫阿姨举着牌子,图书馆老师面露笑容,食堂打饭阿姨也冲我们招手,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原来一场普通的离别也可以演绎得这么深刻、这么令人动容。我的鼻子仿佛吸满陈醋,眼泪一瞬间就滑落下来。
回想当初,环卫阿姨在教学楼一层休息,正好吃着李子。她因为同时兼职我们小区的环卫工作而认识我,那次她看到我,立马把我叫住,问我要不要一起吃点李子。我当时一愣,有些嘴馋,就准备拿两个,谁知道她把我两只手塞得满满当当的。那不是我吃过最好的李子,却是我中学吃过最甜的李子。
升入高三后,我去洗手间基本都能和阿姨见面。我偶尔打招呼:“阿姨好!”她总是和颜悦色地一笑,她的温婉会让我畅想其年轻时的模样。阿姨揽走最脏的活儿,清理着垃圾箱的废品,却把我们视为自己的孩子。有几次我想帮她捡垃圾,阿姨总是摆手说:“不用你来的,阿姨自己弄就好了,谢谢你啊,小同学!”
食堂打饭的阿姨,因为看到我个子高人又瘦,每次都给我打得满满当当的。嘉高食堂水准不俗,大食堂的鱼豆腐炒回锅肉、酱爆茄子,中饭的青椒莴笋炒肉片、酱鸭、土豆牛肉,二楼美食城的麻辣香锅、野菜大馄饨,小食堂的盐卤鸡腿……品种丰富,味道地道。三年下来,我不仅饱了口福,也跟阿姨们混了个脸熟。每次吃饭我都会提前想好菜谱,挑准时机,哪边人少,哪边好吃,就快步走去排队。男生们总是一路小跑冲向食堂,生怕晚了抢不到好菜。大伙儿围坐一桌,吃什么都香。
至于恩师,我首先必须提一提亲爱的班主任——翟景梅老师。作家鲁引弓在《小舍得》中曾表达过这样的教育理念:热爱生活才能热爱学习,而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他们一生都热爱生活。翟老师的教育主张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她曾主动向学校提议开设“春游研学”活动,这一提案后来得以实施,同学们都从中受益良多。春游是翟老师送给我们的一份礼物,而她教学过程中的严格要求、高度敬业,更让我们钦佩不已。
翟老师所带的每届高考班,语文全年级第一都出自她班,班级平均分也常年领先。我议论文写得不如散文,分数总是不怎么高,但她从不着急,总是耐心鼓励我慢慢调整。
我的数学老师,恰好是翟老师的丈夫,他们在教学上总是一齐发力,一个育文育德,一个专注数论,组成一把有力的“双弦弓”。每一枚丘比特爱心之箭射出,都会正中学生心田中央的靶心,让我们收获清晰的理解和扎实的知识积累。
数学老师姓胡,是个极有意思的人。他上课颇有风度,画圆更是一手绝活——不用圆规,直接用抹布在黑板上画出标准的圆。但凡他的课,教室里有人一不小心打盹小憩,都逃不过他的“鹰眼”。但他从不严厉批评,总是微笑着打趣几句,在谈笑间化解学生的尴尬。胡老师曾对我说,你擅长文字,老师擅长数字,咱俩可以优势互补。事实上,他也确实这样做了,经常在下课为我解答疑难,让我的数学成绩在高考直接提升数十分。
高一的时候,我们要学十门功课,包括化学。化学老师对我尤为器重,总是在课堂上点我回答问题,而身为文科生的我常常答不出来。我偏科相当严重,当时觉得有点烦,但后来化学竟成了我四门理科中考得最好的一科。毕业后,我在校门口偶遇她,她的头发已经白出一瓣,让我心隐隐作痛。
她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小缪,你学考考得很好呀!历史、地理特别不错!”我微笑着上前,握住她的手,仿佛这样就能攥住嘉高的梦。日后忆想这一幕,我还颇有些怀念。化学老师心脏不好,但我希望她一切安好,就像宁静祥和的嘉高一样。
嘉木扬长,高德归真——这是我们的校训,也是母校让我们谨记的未来谶言。
再会了,我曾梦过一场的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