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众戴上VR设备,跟随虚拟角色小北、小武穿越到阡陌农田,在插秧耕作的汗水中感受中华农耕文明的肌理,在科举赶考的笔墨里体会礼法秩序的文化传统,在府衙断案的明辨中认知情与理的中国智慧……这些都来自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本届链博会上推出的“农耕文明”VR场景。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借助科技的翅膀得到了创新性表达。而且,不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科技”在当下中国流行文化“出海”的具体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形成规模化效应的同时,也进一步实现了精品化、矩阵化发展。当下,我国文化产业不仅形成了以“票根经济”为表征的外溢效应,还具备相当的国际影响力,尤其在科技的加持下极大推动了新时代的对外传播。2025年春节之后,电影《哪吒2》不断刷新各项票房纪录。近期,连续剧《藏海传》又实现了接力式的热播,剧集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不但在海峡两岸受到广泛欢迎,在东南亚地区也掀起收视热潮。同样是在近期,继《乘风2023》在东南亚国家实现成功“出海”之后,《歌手2025》等颇具我国特色的周播综艺模式,通过积极大胆地“引进来”和“走出去”,在拥有文化议题设置能力的同时,也将更多当代中国经验传递到世界,吸引更多外国友人开启说走就走的中国旅行。
从《山海情》《我的阿勒泰》到《乘风2023》《歌手2025》,现实题材剧集、综艺相继实现了国际传播,深刻昭示着我国流行文化已进入综合性发展的新阶段。不仅如此,在数字文化产业,从《原神》《黑神话:悟空》到TikTok、小红书,我国的游戏、平台型网络社区,更是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国际传播,在虚拟空间凝结的共同文化经验,已经日益摆脱肤色、民族、国家等界限,以拉布布为代表的中国潮玩甚至开始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符号。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其日常更新式的传播机制也愈发清晰。从每年元旦前后收看《狂飙》《我是刑警》等现实题材连续剧的文娱消费习惯,到对于电影而言全年最重要的春节档以及随后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再到《乘风2025》《歌手2025》等综艺节目在国内外的稳定传播……正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已经在全年框架内,形成可以在不同时间段推出不同题材、类型和模式且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我国流行文化日常性的国际传播效应才成为水到渠成的鲜活现实。
其中,“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关键因素。从《黑神话:悟空》到《哪吒2》,我国文化工业实现了肉眼可见的大幅进步,越来越多的数字技术等高新科技被运用到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文化产业的规模化效应也为数字技术等高新科技提供了有效的验证场景。例如《歌手2025》的舞台视听呈现及其可以适应横竖屏不同形态的立体传播效果,就是来自于对数字技术等高新科技的有机应用。今天,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化,正持续深入推动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而“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又进一步释放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今年电影暑期档,继《长安三万里》《哪吒2》之后,《聊斋:兰若寺》《浪浪山小妖怪》等动画电影会陆续登上大银幕,在我国文化工业水平持续提升之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类似民族风格更加鲜明的文化产品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见,“文化+科技”的深度有效融合,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故事的美学魅力,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总之,在已经实现规模化效应,并具备在全年框架内以不同节奏稳定输出文化产品的新周期,我国文化产业一方面应进一步增强行业自律意识,另一方面也更应自觉认识到自身已经具备日常性的国际传播效应。这就意味着,在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阶段,我们都面临着新的文化参数和新的文化语境。只有尽快适应这一发展新周期的新特点,我国文化领域才会找到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文化空间,切实通过“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提炼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全面创新我国新时代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作者是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