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应对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印度政府据报制定了一份“四大支柱”自贸协定(FTA)路线图。选择这些“支柱”国家有何考量?要想实现产业振兴和大国目标,印度还应展现哪些战略远见?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此展开讨论。
王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谢超: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刘宗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四大支柱”背后的经济与战略考量
王瑟
最近几年,印度不断加快自贸协定(FTA)谈判步伐。有印媒说,新德里制定了一份“四大支柱”自贸协定路线图,即把自贸谈判重点放在四类国家上: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富矿国家和周边邻国。这一策略背后,包含着新德里在经贸和战略层面的不同诉求和考量。
西方发达国家是印度当前自贸谈判的重中之重。在此之前,印度在发达国家中仅与日本签署过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但当时看重的是日本作为东亚国家的地缘属性,而非作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属性。近些年来,印度开始转变策略,着力推动与发达国家的经贸谈判,相继与澳大利亚、英国签署经贸协议,并与美国、新西兰和一些欧盟国家加快谈判进程。
将发达国家作为谈判重点,是因为在经贸层面,印度认为之前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签署自贸协定没给自身带来太多好处,反而使大量廉价产品涌入印度市场。而发达国家位于全球产业链上游,既可作为印度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市场,亦可为其提供资金、技术及高端制成品等。在战略层面,印度认为全球产供链正在经历重大调整与重塑,这将为印度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使其可以承接更多产能转移和外部投资,进而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布局的重点。印度将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等视为自身崛起的重要外部推力,因此更加主动作为,包括积极商签自贸协定。
除了西方发达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亦是印度推进谈判的重点方向。近些年来,国际局势动荡频仍,全球治理体系暴露缺陷。在此背景下,印度加大在国际场合的发声,组建“国际太阳能联盟”“抗灾基础设施联盟”等机制,借此扩大自身国际影响。促进与其他全球南方国家的经贸合作,也是其中重要一环。只是在具体政策执行层面,印度表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有选择性地同部分发展中国家推进自贸协定谈判,而非如与发达国家那样“全面撒网”。在数目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印度更倾向于与两类国家加快自贸谈判,即富矿国家和周边邻国。
印度虽然国土面积辽阔,但资源分布并不均衡,特别是油气资源高度稀缺,每年都需花费大量外汇从国际市场进口油气产品。随着印度经济规模扩大,能源需求随之大幅增加。为了稳定能源供给,印度将阿曼、阿联酋等海湾国家以及一些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亚国家列为自贸谈判重点对象。在油气资源之外,因自身矿业勘探、开采能力不足,高品质矿石稀缺,印度还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矿石资源。铁矿石是印度进口需求最高的工业原料之一,在供给来源中,澳大利亚、巴西占比最高,两国合计高达七成以上,这是印度推进与两国自贸谈判的关键原因之一。除了铁矿石,随着印度推动电子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锂矿逐渐成为印度高度关注的关键矿产资源。为此,印度近年来与锂矿资源丰富的一些拉美国家加强接触和自贸谈判。
印度的另一自贸谈判重点是周边邻国。南亚地区是地区经贸一体化程度最低的地区之一,地区国家与区域外国家的贸易量远超区域内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南亚地区目前仅实现了区域内贸易潜力的1/3。这被印度视为整合地区经贸资源、巩固地区主导地位的机遇。印度认为可以借助本国制造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将地区其他国家逐步纳入自己主导的产供链体系,借以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为此,印度不断提议与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签署更为深入和广泛的经贸合作协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印度近年来加大自贸谈判力度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国家战略行为。新德里推进自贸谈判的对象经过精挑细选,在印度FTA路线图中,这些伙伴各有各的特点和角色,同时又都服务于印度经济发展以及成为“有声有色世界大国”的目标。
是时候加入RCEP了
谢超
美国政府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高额关税的政策引发全球震荡,印度也未能外。尽管印方作出多项承诺,美印经贸谈判仍陷僵局,双方在钢铁、农产品等领域存在结构性分歧,印度让步空间有限。美国关税施压给印度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不言而喻。印度一度将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希望寄托于美欧和日韩等,但美国大力推进“再工业化”,诱拉甚至迫使欧洲、日本、韩国的一些企业赴美建厂,极大挤压印度产业空间。与此同时,“印度制造”承接美欧产业转移未能达到预期水平。美国是印度最大出口市场,美国政府加征关税无疑将会削弱印度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危及该国多年打造的出口根基。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印度近期动作频频,比如紧急布局欧洲方向,5月“闪电”签署英印自贸协定,并且重启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的合作等。按照印媒说法,这些动作的背景是新德里制定了一份自贸协定路线图,锚定发达国家、富矿国家、发展中国家、周边邻国等“四大支柱”商签自贸协定,重在发挥印度庞大市场与强项产业优势,推进印度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与创新链。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范围内围绕高科技产业的竞争更趋激烈,技术、人才乃至资金等要素流动壁垒加剧,都在迫使印度重新审视“重顺差轻逆差、重双边轻多边”的传统经贸战略。随着印度开始转变对自贸协定的看法,重新审视当年拒绝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决策也应该被提上日程。RCEP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涵盖全球30%的人口和贸易量。2019年底印度政府宣布退出RCEP谈判,主要理由之一就是RCEP并不符合印度利益。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决定使印度错失更早和更大程度融入亚太区域经济秩序的良机。RCEP从2022年起正式生效,彰显了亚太国家重建区域自贸秩序的决心,这不仅是一份自贸协定,更是亚太经济秩序重建的试金石。正因如此,印度自贸路线图仅有目前的“四大支柱”远远不够,至少还需将重返RCEP作为“第五支柱”。接下来,加快构建RCEP区域内产供链网络,可能成为地区国家抵制美国关税霸凌的关键举措。
印度经贸发展也将因此迎来多重战略效应:一是破壁印度汽车零部件产业出口困境。重返RCEP有利于印度突破有关整车及零部件的关税限制,激活一些跨国车企从印度市场出发向亚太区域以及全球市场的出口。二是破局印度农产品发展和出口困境。当美国对印度坚果类等农产品征收额外关税时,印度一些优势农产品可以通过RCEP渠道转销中日等其他国家,降低对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三是破解“意大利面碗”困局。重返RCEP将使印度享受区域内90%关税减免和统一原产地等待遇,从而打破双边和区域自贸协定不同规则“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
这些战略效应,都是能够“对症下药”地帮助印度解决对美贸易谈判僵局以及国际贸易单边挑战的核心问题。印度尽早加入RCEP,将使RCEP经济圈进一步扩大。而且,印度加入RCEP的大门始终开放。印度与中日韩和澳新等国的密切贸易往来,也为印度加入RCEP提供了便利条件。
当前全球产业强国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这意味着留给印度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时间窗口越来越窄。如果继续在贸易保护与开放转型之间摇摆,印度恐怕一时难以摆脱高端制造业发展受挫、中低端产能承接受阻的局面。将加入RCEP作为自贸协定路线图中的另一关键支柱,不仅是印度破解美国关税挤压的务实选择,更是对“东向政策”的战略充实,新德里应该就此作出理性抉择。
经贸合作应成“龙象共舞”有力抓手
刘宗义
继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来华参加上合组织防长会议以及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6月底访问中国后,印度外长苏杰生本周也完成了5年来的首次访华之旅。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些互动表明中印关系进一步转圜,保持改善和发展势头。
去年10月,中印两国领导人在喀山举行会晤,并就改善双边关系达成重要共识。这成为两国近期高层交往更加密切、关系持续缓和向好的主要背景。与此同时,印度内外发展环境以及外交运作空间发生复杂变化,促使印方重新考量过去一个时期的政策措施并进行适当调整,其中包括印媒提到的推进与美国之外一些国家的自贸协定谈判,也包括在妥处边界问题的基础上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美国政府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后,一度将印度作为首批谈判对象,并希望以印度作出巨大牺牲为前提尽早达成贸易协议。不过,美方不断挤压印方在相关议题上的谈判空间,双方围绕汽车、钢铁以及印方称之为“红线”的农业、乳业等领域存在巨大分歧。在此之前,为了获得美方“另眼相待”甚至可能的“关税豁免”,印方已在配合美方遣返移民、购买更多美国武器以及加大对美投资等方面作出诸多“努力”。但到了关税谈判阶段,印方意识到即便再多退让也无法换来美方“从轻发落”,于是转而采取强硬姿态,甚至向世贸组织通告准备对美国征收报复性关税。
对美关系的现状使得印度国内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真正坚持战略自主,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包括坚决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等,才能确保印度自身利益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而在这些领域,中印有着相似立场,双方都支持多边主义,希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而且中方态度明确,愿同印方加强沟通协调,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全球产供链稳定和开放合作的国际环境。就此而言,中印在双边、地区以及国际层面都有拓展合作的动力。
聚焦发展是各自的第一要务,推进经贸领域务实合作,聚焦利益共同点深化互利合作……这是印方高官近期对华访问或接触中频繁提到的一些表述。这些表态说明,印方也越来越意识到,印度经济发展离不开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印中经贸关系绝非一些人鼓噪的那种零和博弈关系。如果印度政府意识到推动自贸谈判的重要性,那么至少在双边层面,它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与中方相向而行,加强经贸合作。
毕竟,中印经贸关系长期保持良好势头。中国多年保持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根据中方数据,2024年中印双边贸易额为1384.78亿美元,同比增长1.7%。虽然因为出口品类、产业梯队以及各自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所处位置不同,双方贸易存在一定失衡,但双边经贸强劲增长势头还是证明了两国经济互补性强的现实。中方强调愿同印方加强经贸等领域务实合作,包括进口更多适销对路的印度产品;认为中印经贸关系顺畅发展,可以产生“1+1>2”的叠加效应。这些都体现了与印方共同努力推动双边贸易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清晰姿态。
既然发展是中印两国最大的“公约数”,那么经贸领域理应成为双方关系改善和发展的一个有力抓手。真要实现“龙象共舞”,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两国经贸合作不断强化,经济利益深度捆绑。中方认为双方应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猜疑,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竞争,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消耗;印方表态两国是发展伙伴而非竞争对手,愿从长远角度看待对华关系,聚焦利益共同点,深化互利合作。正因如此,双方应再接再厉,在两国领导人喀山共识的指引下,以建交75周年为契机,相向而行,推动中印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